而劉邦則是驚喜上身,他漢家諸事草創,正發愁上計之策行規,冷不汀地聽到自己日后政令,抄,趕緊抄,抄自己作業可真爽。
聽到張蒼姓名,他頓時明白為來自己的計相,是何人。
嗯,張蒼他知,今年跟他平燕王臧茶叛亂,被封北平侯,是個能人
想到張蒼所長被自己挖掘,劉邦就暗自得意,這可是秦始皇都未發現的大大人才,嘿嘿
想到提問,季曉安想了想,還是稍稍作了補充計量學在現代是應用于各行各業,而放在古時則對應國家層面,當權者不支持,計量學無法發展。
像明朝廷后期幾乎喪失了鑄幣權,扭曲的貨幣體制,讓明抵擋不了國外白銀沖擊,造成金融癱瘓,民懼之下,錢藏于民,朝廷國庫卻空空如此,以至于偌大的國度被窮死
明窮死已出現第二遍,各代皇帝臉色嚴峻起來,細細思索著天幕的話,錢藏于民管仲曾言無壓民時,則百姓富,尚書也曾有惠民、裕民之言,為何到明卻被窮死
想到后世國度竟被窮死,漢劉徹非常不解
沒錢就收稅啊,百姓不能動,為何不能動商人
商人重利輕義,為百姓不恥,國家抄商戶如宰牛羊,百姓只會叫好
竟然會被窮死
不過,想到再次聽見漢宣帝之名,劉徹扣著下巴沉思:我漢家皇帝,謚號不是朕之前皇帝,那是朕兒孫
看來兒孫干的不錯,得了個美名,不知道他會得什么謚號
明
而朱元璋則心下且驚且怒地目視天幕,又是窮死
上次朝貢窮死,這次貨幣窮死,他大明到底有多少窮死法難道他發行寶鈔不對
大明寶鈔剛發行不過一年,實因朝廷供給銅錢困難,民間私鑄銅錢泛濫,才以寶鈔狀吿天下天下軍民無分,臣民一體使用。
他還規定百姓必須把金銀沖兌為寶鈔,如此一來寶鈔就能迅速通行全國,豈不妙哉
朱元璋不明白,朝廷若缺錢時,再印寶鈔就是,他朱家明明守著個聚寶盆,后世子孫怎么就窮死呢
太多的為什么竟掩蓋心底的憤怒,把全大明的疑問都轉為彈幕問向天幕。
可惜天幕無視了他的不解,話題重歸正題
伴隨著度量衡的是統一貨幣,貨幣是人們在滿足自身生活必須外,有了剩余物品,在人們交換中而產生的交易價值品,所以貨幣產自民間,歸于政府。
秦收回貨幣鑄造權,統一貨幣,由朝廷專鑄,讓貨幣利于穩定,調控天下流動物品,使天下經濟歸于秦幣體系下,能鞏固秦廷統治。
始皇統一貨幣之舉,是具劃時代意義,后世皆為效仿,歷朝初創首要之事,便是確立國家法幣樣式。
秦廷規定統一秦幣為上幣和下幣,上幣為黃金類,下幣則是我們現在所知的孔方兄
秦廷官員狠狠點頭沒錯,陛下推行貨幣就是這般想的,秦法同天下之法,秦幣同天下之幣,是不是很厲害夸,天幕狠狠地給我夸陛下
嘿嘿,夸陛下等于夸咱們,咱們也是伴隨千古一帝的名臣吶
猶記當初陛下下令改幣形時,滿臣都諫言過如何改幣呈樣,并進行朝廷探討,最終陛下采用外圓內方錢樣,因它有法備天地,天覆地載,萬宇一統,君臨萬方之義。
小小錢幣,也蘊含著君臣對秦滿滿的期待之心呢。
聽完整篇講述,身為嚴謹的法家,李斯忍不住指錯“天幕之言有漏,秦不僅有上幣與下幣,還有布幣才是”
自郡縣制被后世肯定后,丞相王綰雖心底苦澀,仍關注天幕秦相關之言,聽見廷尉疑惑,也顧不得政見不同,搭話猜測“或許講解之人不知我金布律”
難道他秦律法被人更改或是燒毀了
為保證錢幣流動,陛下特頒金布律,對布質、長寬皆有詳細標準,無論大小交易,皆能使布幣,天幕為何不言秦布幣好處
后世人既講解我秦,為何不多了解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