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帝劉啟是個剛烈的性子,在天幕降臨時就強硬地掃臣出殿,關上門獨自聽神跡,聽到七國男亂,瞬間想起吳國濞,他不怕他反,就怕他不反。
只沒想到竟然會引起七國叛亂,劉啟難以置信,怒慨不已大膽,竟然敢叛亂使朕被臣逼迫,該死,都該死
那些貳臣當年求富貴,想拿捏君父,如今又想拿捏朕嗎
即使分封,華夏有能力抵抗完成整合的匈奴沖擊嗎
華夏有秦始皇統一六國,匈奴也有冒頓征服有東胡,西擊月氏,往南占領婁煩、白羊二地,將北地整頓為繩。
周時期持先進文明及武力,趕跑戎夷深扎華夏土地,秦返回分封制能抵御匈奴,還能勝利嗎
這時的匈奴并不是戎夷,它已經升級換新裝。
農業生產力的漏缺被東胡補缺,又有西方各國的金錢血包補血,還向中原學習,建龍祠定匈奴風俗,整理課收,統計全國人口和牲畜。
在項羽劉邦爭天下時,匈奴已發展到控弦三十多萬騎,有實力叫板中原的國家
秦
秦始皇喉頭一腥,臉上血色瞬間轉為慘白,驚天幕所泄,他冥冥所悟國祚不長,可萬萬沒想秦似乎比他想象的短。
到底是為什么他眥目欲裂,撐在案沿的手微微顫抖,抬目臨望,突見廷尉李斯額汗淋漓,始皇心微動,廷尉察覺到什么嗎
朕的江山,項羽、劉邦,他幾乎半刻都等不得,向蒙毅招手悄聲吩咐幾句后,才勉強穩住心緒。
在群臣注視下咽下口中鐵腥,將微顫的指尖收回袖中,垂目如平常般繼續聽天幕講解。
華夏以農為本,農業民族在對待外族時,更多的時候,是舉聚全國之力來抵御外族入侵。
從最初的義渠、犬戎北狄等方國民族,到匈奴、羯、羌、突厥、契丹、女真等民族南下。
在華夏這片土地上,中原文化與外族彼此糾纏拉鋸,直到近代徹底
融為一體。
那古時沒有大統一怎么抵擋
印歐民族掠奪西方海洋文化成果,四大文明古國滅了三個,文化遺跡成了殘垣斷壁。日耳曼人滅羅馬,讓西方在黑暗中徘徊千年
漢
控弦三十萬讓漢君臣悚然一驚,匈奴南下,現在漢能抵擋得住嗎
劉邦直起背脊,滿臉肅穆“朝廷可知匈奴情況”
漢臣紛紛擰眉,匈奴趁秦末之際南侵燕代,至今漢還無力奪回土地,專治內政,休養生息,使國恢復民力。
陛下今年才下令讓韓王信遷移到太原以北地區,以防備抵抗匈奴。
韓王信還上書訴苦,他封國被匈奴多次入侵,要求建都馬邑。
結果同意的詔令剛下,就聽見匈奴控弦三十萬。
戶牖侯陳平獻策“陛下,匈奴控三十萬未大批南下,定因內部未穩,今邊境多受匈奴所擾,結天幕泄語,匈奴定有動作。
當派人作商戶北上探訪消息,又應加重邊境防守,另臣再請通知韓王信加強軍防,增其警戒。
韓王信是韓襄王的庶出孫子,曾有平定韓國城池之功,被陛下封為韓王,祖上跟匈奴是老對手,揍匈奴經驗豐富,應當能防得住。
劉邦面色冷冽,眼眸往上掃過天幕,才對陳平微微頷首“可”
并且別忘了咱們是大陸季風氣候啊
夏季內陸氣溫高于海洋,壓迫海洋上形成季風帶來降雨,冬季大地冷高壓區流動到東南海域,產生氣流讓西北冬季寒冷干燥,與其他古國相比,華夏四季分明適合農作物生長。
但大地氣候變化無常,季風進退有變時,就容易發出自然災害,翻開史書便能看見,河出孟門、大溢逆流、天長大旱、顆粒無收、餓殍相望于道的字眼。
從統計上就能得出,華夏從災害發生的頻率就要高于西方,如魏晉兩百年間就發生一百十二次旱災。
唐朝發生旱災一百二十五次,均算下來每兩年多一次旱災。
元明清發生旱災次數都快趕上朝代年限,幾乎是每年發生一次。
從摧毀村莊的洪水到動搖國本的旱災,不集舉國之力怎么生存
秦
秦始皇面容冷峻,騰身而起邁步下階,直述事實“朕執政以來,數次遇見大饑大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