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
劉徹面皮一抽,扭頭群臣叫屈“朕看明白了,這后人是專給朕找不自在的。”
他不滿地問丞相“難道朕沒用儒家嗎”
公孫弘起身恭敬承答“天幕講解不實,弘出身儒家,學春秋一脈,蒙陛下垂青居丞相高位,后人怎能污蔑陛下不用儒家”
對,就是這樣劉徹滿意地點點頭,睥睨其他大臣,看,誰能說他不用儒家不行仁義治國
中大夫汲黯冷眼瞧他二人蓋被做戲,忍不住刺道“如果丞相與奏陛下對奏時,不吐嚴法之語,黯便相信丞相是真正出儒者。”
公孫弘狡詐之徒,打著儒家旗幟,行法家之舉,在他看來,就是一沽名釣譽之人。
被諷刺的公孫弘半點不氣,反而拈須微笑自辯“長孺,自陛下拜弘為相后,天下士子皆學儒學,難道不是興儒之舉”
只要學習儒術,就能從低賤的豬倌躍升為兩千石的丞相,天下誰人不羨
前幾年陛下特置五經博士,讓太學學子讀儒家學說,怎么不是儒家大興
話剛落音就被天幕打臉漢武帝獨尊儒術了嗎
漢武帝表示尊了,但朕不獨啊
看看漢武帝任用的官員曾做到代丞相的韓安國,是法雜并學;張歐,御史大夫,正宗刑名出身,更不用說張湯趙禹兩個共定諸
律令的法家人物。
相比后世純儒德治,漢武更注重廣開言路,在重用法治時,仍不時地翻閱公車府各生上書,從道家、雜家、縱橫家中挑選人才,進封官吏為他出謀劃策,輔助他治理國家。
那儒家呢
儒家于漢武帝而言,就是件用來貶斥黃老的工具。
在達到打壓后權,實現集權目的后,儒家就是菜肴上的點綴品,是對外展示的v包裝袋,外表溫情脈脈,內里高舉法治重錘治世
宋
趙瑣宋神宗捊須搖頭道“漢武帝雖聽言路卻不納諫,為伐匈奴勞師萬里,視人命如草芥,實為不仁。”
翰林學士司馬光贊同道“自西漢后,歷代皆興儒學,漢武帝尊儒卻棄儒不用,不行仁義。
無德澤于民,以致百姓疲敝起為盜賊,動搖漢朝根基,幸得他晚年悔過,選對托孤大臣,才讓漢朝避免秦國下場。”
他實在不明后世評選皇帝標準,在他看來不能為教化天下,使民治安的帝王,有何德稱為千古一帝類比金烏
面對重塑漢朝大統一思想,又為他大復仇理論的董仲舒,漢武帝對他尊重但不重用。
為何不重用
因董仲舒認為皇帝不能乾綱獨攬,否則會再現百姓流亡、天下凋敝的災患。
所以天人三策中,他提出君權由天帝授予,人間君主代天牧民,天下臣民應該服從君主,為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的同時,又提出天人感應,來制衡皇帝權力。
告訴君主你不修德行,不行仁義,上天會降臨災害、怪事來警告懲罰你,更甚者天下人會共同反對你。
漢武帝是誰
是大漢國力昌盛中誕生的太子,天生帶有唯我獨尊的氣勢。
就算登基后面對竇太后壓制他,外戚田蚡持朝堂,視他為傀儡,他都能一一化解,逐漸掌握大權,成為笑到最后的人。
你儒家妄想制衡他,變成泥菩薩,他聽嗎
他不聽啊,不僅不聽還會舉起屠刀喲
舉個例子古時天空一旦發生日食,在儒家學說中就表示上天在鞭打昏君,督促改正。
所以在漢文帝時期出現日食時,他們要漢文帝下詔罪己。
而漢元帝出現的日食,被他們拿來打擊政敵,將政敵趕走朝堂后,表示從此國家政清人和,天下大興。
到漢桓帝出現日食,儒生又開始借題發揮,要皇帝解開黨錮。
而漢武帝時期也出現日食,嘿風平浪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