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道是大元
李廣打不了勝仗的原因,是因為他的打仗方式,不適合漢武帝時期的大型團戰模式。
漢家自高帝起,對匈奴便處于防御態度,對將軍的要求就是守住邊境,不讓匈奴進城,就是名好將軍。
看看與李廣同期的不敗將軍程不識對他的評價
李廣治兵簡便易行,然而敵人如果突然進犯他,他就無法阻擋了。
因為無軍紀,他的士卒倒安逸快樂,因此甘愿為他
拼死。
所以李廣走的羊群效應路子,匈奴當前,他用自身膽氣帶動兵卒打仗,對于文景兩朝的環境來說,他就是個合格的將軍。
到了漢武帝時,國家戰場擴大,需要的不是防守將軍,而是有統戰意識,能將大軍整合并分析、判斷敵人蹤跡的將軍。
李廣松懈的風格放到一萬騎中,他有統戰能力嗎
不能,如果說衛青、霍去病走的是多人戰斗路線,那李廣就是領著兵一個人在戰斗,他的個人騎射長處,彌補不了統戰的短處。
在戰場擴大的草原上,想要繼續亂拳打死老師傅,怎么可能干得掉匈奴人
宋
趙匡胤點點頭,非常認同天幕所言當今用兵,當以正兵以對,但越大型的戰斗對統帥的要求越高,正所謂可握則握,可施則施,千變萬化,使敵莫知。
他身旁的趙光義聽罷,感嘆道“哥,你倒說得輕巧,只當一點,遇見敵人時,進攻或者撤退,其平衡把握何其難也”
史上多少將領,僅憑可握則握一條,便能拉開無數條鴻溝,否則能進唐朝武廟的,怎么才有七十二人
能入選武廟的人,無不是會判形勢、斷局勢,使謀略、布計之人。
乃世間杰出之人
前些年哥進武成王廟觀幸,認為白起殺降,無武德之風,不配享廟,讓人移去。
還引得官員一片爭論。
那他呢趙光義摸了摸自己臉蛋,白起都不配享配武廟,那他要怎么立功
古人云太上立德、其次立功,最后立言。
他能立什么
因太史公將李廣經歷寫得夠精彩,再加之一句文人自哀的馮唐易老,李廣難封唐詩,讓李廣受到許多矚目。
又因他跟衛青、霍去病兩個開掛的人放在一起比較,更顯得他可笑無能,到了現代,還有了個外號迷路候。
但李廣對當時的漢朝百姓、士兵而言,他盡到了自己作為守將的責任,保衛大漢邊境不被匈奴掠擾。
因此他死后,百姓、部下傷心大哭,他是個殺匈奴的大英雄,對部下而言,亦是身先士卒的將軍。
他只是舊時代的英雄,而不是新時代的適應者
秦
又是唐朝
秦始皇心一動,李世民的唐朝怎么回事
是要將歷朝歷代寫個干凈嗎
他身上還有唐人潑的孟姜女污水呢
可惜他搖搖頭,遺憾不能面見唐太宗李世民,否則他定要好聲與他說道說道按著鹿盧劍的手
而秦殿中的王翦心中卻五味雜陳,馬上建功,是將軍畢生的追求,為了理想他們馬革裹尸是他們最崇高的命運。
可后人卻用遺憾的語氣,說李廣是舊時代的英雄,語氣溫和甚至帶有憐惜,可同為將領,他并不喜歡這樣的評價,為將者,要的是馬上橫刀縱天下,而不是嘆息似的遺憾。
王翦微微合上眼,嘴角溢出絲絲苦笑他日陛下打匈奴時,他是不是也被新時代所拋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