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是唐太宗在翻閱史書后,發現王朝規律以仁義治國的朝代,國祚延長;
任用嚴法御人者,雖救于一時,卻倉促敗亡。
所以要成王事,必須以仁義誠信為治
進而說出自己為君的體會之道為君之道,必須先存百姓,若損百姓以奉其身,如同割肉填腹,腹不飽時,也是斃命之時。
想要安天下,就要以身作則
唐
李世民摸了摸臉頰,天幕講的君王之道,皆從他口中述出。
可是聽到后人復述,怎么覺得有些赧然呢
將目光從天幕收回,他苦笑“如今大唐流散百姓眾多,土地荒蕪無人開墾,民生凋敝不堪。
若可以選擇,朕倒希望天幕能講解氣候農業相關。
他還記得天幕曾言農業不安天下動蕩。
又曾言有專人講述氣候與農業的關系。
大唐近幾年災害頻頻,有時半夜醒來,他都會忍不住想是不是上天見他殺戮親族,才讓大唐百姓遭致禍端
杜如晦微微思索“龍鳳豬講解完后,天幕應該不會再講帝王。”
或
許下個天幕講解就是農業氣候
應該、肯定吧
本作者南漳提醒您秦皇漢武看我校歷史作業評選第一時間在更新記住
所以他將年號取年號為貞觀,指要議天下為公,期望能隋亂以來的百業凋敝
天幕語氣嘆息他欲振奮民心,休養生息,但老天偏偏要伸手阻攔,讓水旱之災頻繁相顧貞觀一朝,水災發生約13次,旱災發生約10次,大多災情范圍甚廣。
如貞觀元年山東諸州大旱,秋天又霖雨成澇。同年,關東等地又有霜害秋稼。
貞觀三年,六輔之地等地又起旱情,同時貝、隴等九州淹水。
貞觀六年河南、河北數州發大水。
貞觀七年八月,山東、河南三十州起大水。
貞觀八年,山東河南、淮南地區三十州大水。
貞觀九年,關東、劍南等地二十四州發生旱災。
貞觀十年,關東及淮海地區二十八州遭遇水災。
唐
“快快,快記下。”群臣一片慌亂,李世民來不及鋪紙,直接往自己衣擺上記。
寫著寫著眼眶突然變紅,如此多的災害,不知又有多少百姓被迫賣兒賣女
御史大夫杜淹抿了抿嘴“臣請再行去歲仁政”
去歲關中百姓因旱災難以生活,只能賣兒賣女求命。
陛下認為天下水旱不調,都是他的過錯,天要問罪當責他,與百姓有何關系,命他巡查關中,將賣出兒女贖回還給父母。
頻繁的災害,讓唐太宗君臣挽回天下民心更加艱難。
自短暫的大一統王朝西晉崩析后,華夏大地接連遭遇黑暗、絕望,所有人都在苦海中沉浮,期望能有能人整合華夏,救萬民于水火,還天下太平。
隋文帝做到了,甚至開創了開皇之治,可惜原本該進入盛世的隋朝,被千年難遇的隋煬帝踩入深淵。
民眾不再相信大一統,也不再相信朝廷。
隋末起義軍中,有一百二十六起是農民起義,只有約二十六起是武裝豪強起兵。
而更多的百姓逃亡山澤,或隱庇于高門大族,脫離國家的羈絆,拒絕成為唐王朝的編戶。
所以到貞觀十六年,房玄齡上奏道天下遭隋室大亂之后,戶口大半未復
天幕頓了頓,語氣深沉道到高宗時期,江淮地區仍有亡林者起義反朝廷。
直到開元盛世,大唐才恢復到隋朝人口峰值。
天寶十三年大唐有961萬余戶,人口5280萬余人。
而此時已經離隋朝已過去百余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