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隋朝名將張定和,家境貧寒,投身府兵屢立戰功,從侍官升遷進位至柱國,堪稱人生贏家
若是官僚子弟,從軍則更是他們的晉身階梯,比貧者更容易建功立業,也更容易面見唐皇,尋得表現之基。
如府兵中十二衛內府中的衛士,分親衛、勛衛、翊衛,這些有品秩的衛士,必須是五至二品官員的子弟可補。
府兵制的存在,讓大唐有上下流動的政治渠道,無論是貴族還是大唐中產,他們都擁有美好的未來。
這也是大唐邊塞詩盛行的原因之一
唐
李世民勉強平復下心緒,神色郁郁“天幕所彈的后唐稅法明目可曾記下”
中書舍人李百藥高聲道“臣已記錄,請陛下御觀。”
說著雙手捧
著紙張呈于李世民,嘆息道“可惜后人不愿多談后唐稅法,否則臣等可據稅調整大唐律令。”
程咬金擠出個難看的笑窮人臣認為天幕還會再講大唐。
想看南漳的秦皇漢武看我校歷史作業評選嗎請記住的域名
至少要講評唐玄宗吧應該要講吧
府兵制跟募兵制相比,它省錢的同時,讓調兵遣將變得非常靈活。
戰事解罷,兵卒回家,將軍回歸于朝廷,兵卒與軍將有私利卻不結黨營私,朝廷不懼將帥擁兵自重,形成割據勢力。
安史之亂能迅猛地給大唐動脈砍一刀,就是因為大唐改府兵制為募兵制。
驀兵制相當于職業化軍隊,各地軍權在節度使中時,牙兵相當于節度使的私軍。
到了后期牙兵不滿意地方節度使,不用朝廷換使,他們自行更換
天幕突然展出一幅動態的小人圖一群軍卒沖向綬帶的節度使,將其衣物扒了個干凈,然后換到另一人身上,稱他為節度使
所有唐皇臉色難看,特別是躲在寢宮觀看天幕的唐德宗等人,亦是泣求“如今大唐內憂外侮,為不失祖宗基業,下罪己詔興用李泌。
但天下紛爭如沸騰之水,請神跡指點大唐,朕愿永世祭祀神跡”
可惜他們的祈求并沒有傳到神明耳朵,天幕仍在繼續講述
府兵制很好,但是架不住大唐對外戰事多,戰事多就意味著軍功多,有軍功朝廷就要分撥勛田。
如上府折沖正四品者,可得永業田一千四百畝。
獲柱國勛者,可以得勛田二千五百畝。
相當于軍功家庭有永業田、勛田、分口田三類田,經濟豐足,人人以武功為榮
天幕語氣淡淡國家的土地是有數的,大量勛田經朝廷撥出,再疊加各階層對土地本能的渴望,帶來的土地兼并府兵制對良家子的吸引變少再正常不過。
到了高宗則天時期,府兵升遷艱難不提,連府兵榮譽稱號侍官都變成了罵人話,地位如同奴隸,自然吸引不了官僚子弟。
再加上大唐對外戰爭頻繁,邊疆戍守時間延長,當府兵沒前途也沒前途事,哪怕入職府兵的條件一再放寬,各地民眾對府兵還是避之不及,有些州府甚至連戍邊兵卒都征召不齊。
到了開元末年,用詩圣杜甫的話講或從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營田。去時里正與裹頭,歸來頭白還戍邊。
十五歲被征調,人到中年還在服役,到年老時,還要承受戍邊兵役。
到安史之亂后,更是聽婦前致詞,三男鄴城戍。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
秦
被點名為文化沙漠的大秦帝王,聽到詩圣杜甫時一愣,詫異道“先前天幕曾言大唐何仙”
扶蘇抿了抿嘴,赫然道詩仙李太白。
悄悄說一句,他很喜歡李太白的詩句,可惜天幕展出不多。
哦,詩仙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