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朱棣眼巴巴的求救信號,朱標心中輕嘆從本心講他不愿也不想出面阻攔爹揍四弟。
按他爹的性子,他去世后接任太子的定是他嫡子雄英,而老四造反成功,那英雄下場如何
即使知道老四這脈做得不錯,可為人父母誰愿意看到親兒被害
但他眼眸頗冷地掃過兩眼含淚的朱棣,頓了頓還是伸手攔住朱元璋“爹,先聽天幕講解。”
先前一直擔憂天幕不講解大明,但此列表一出,他倒是能確認后世定會講解大明,屆時真相如何自有分曉。
嗯,決定他用何種態度對待四弟
即便嫡長子繼位者少,但歷代君王仍推崇此制度。
畢竟嫡長子是客觀存在,賢的含金量是主觀判斷,何為賢
賢者標準是什么并且賢是否能保持長久
如隋朝隋煬帝為太子時,多勤儉賢德,登基后立馬換臉,把治國做成股市沖浪,活生生將隋朝敗壞干凈。
因此立嫡不立賢就是為了減少王朝政權血腥紛爭
眾君臣總覺得天幕最后一句在諷刺他們
看看先頭嫡長子繼位數量,減少王朝政權紛爭
嫡長子繼承也有自身缺陷,它只是一種只重視繼承人先天的繼承資格,而不顧繼承人才能的制度。
質量上并不能保證嫡長子有勝任皇帝的才能。
并且皇位牽扯到后宮、群臣及君主個人偏向。
因此古時嫡長子制度雖然看似完美,實則實行艱難
身為嫡長子的太子苦笑天幕還忘了一點,底下弟弟想要坐太子該怎么辦
當然是齊心協力對付他這個嫡長子啊
不把他拉下來,他們怎么上位
呵太子慘笑上要應付父皇臣子,下要壓制各方狼
子野心的弟弟。
這太子實在難做
在太子李承乾失德漸現時,李泰的勢力進一步擴大,士林中多有文學者與之交流,勛貴子弟更進出王府不斷。
太子的舉止和李泰的野望,讓唐太宗也動搖過更換太子的想法。
貞觀十四年,唐太宗親臨李泰延康坊的府邸,特赦雍州及長安罪犯死罪除外,又免去延康坊百姓一歲租賦,又賞此坊老者布帛,讓他們共享李泰恩澤。
如此種種之后,朝堂上的文武之臣,在太子與李泰之間,各有付托潛為朋黨。
李承乾與李泰之間,劍拔弩張,毫無圈轉余地
魏征懶得看自家陛下,干脆地扯過空白紙張,提筆蘸墨當場寫起諫言書來。
太子曾得諫宛二十卷,那他就寫四十卷諫言陛下
陛下醒醒,溺子如害子,難道沒聽過
為止大臣私下議論廢立太子之事,唐太宗在朝堂上給大臣表態太子雖有足疾,但不影響走路。
并且以禮相托,直言嫡子死后當立嫡孫為太子。
為的就是給太子一顆定心丸。
可惜這顆定心丸,并不能阻止李承乾與李泰對持。
李泰使人在朝中宣揚廢太子之論,李承乾就派紇干承基刺殺李泰。
在貞觀十七年時,唐太宗為保嫡長子繼承制度,拜魏征為太子太師,以此絕天下野望。
結果三個月后,唐太宗臉被打得啪啪作響
唐
李世民還未從親子相殘中緩過神,又聽到天幕打出一聲巨雷什么貞觀十七前,舉兵謀反
承乾竟然要謀逆他
一瞬間,挺直的背脊微彎,神色悲哀父子間何至于此
正恍然間,聽到李祐謀反一愣,啊不是承乾啊
貞觀十七年,在朝堂皇位爭奪激烈時,齊王李祐突然開大,跳出來舉旗子老子反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