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來房玄齡臨終前上書請陛下不要攻打高句麗,愛惜民力
天幕上展出房玄齡最后一道奏疏,李世民怔愣地看下瑩白上的墨字
陛下功名威德亦可足矣,拓土開疆亦可止矣。且陛下每決一重囚hei重人命也。今驅無罪之士卒hei獨不足憨乎
李世民下意識地望向宰相房玄齡,流淚長嘆玄齡,這是你平生唯一一次向朕上書的奏書吧”
房玄齡素來謹慎,平日里讓他諫言,總是閉口不談。
沒想到臨終還是打破了他的堅持,用身后名為他諫言上書。
他無力地坐坐倒在地,愣愣道“你們都走了啊”
跟魏征一樣,離朕而去了
原本群臣在思索長孫無忌位高跌落一事,聽到陛下的話,頓時紅了眼他們比陛下年長許多,自然要先一步離世。
他們走后,還有第二個魏征,第二個房玄齡來輔助陛下嗎
大唐又該如何呢
而被點名逢迎向上的長孫無忌,漲紅了臉諫鼓空懸,逆耳之言難聽,但為大唐安穩,素日他也曾向諫言,怎么到后人嘴里,成了佞臣呢
貞觀二十年的風氣,到底變成什么樣
唐太宗還是沒有聽取他的臨終遺言,揮兵北征高句麗。
為何唐太宗要堅持征兵討伐高句麗
除了國家發展戰略外,更重要的是為李治掃平大唐邊境,讓他能安穩做個守城之君啊
唐太宗認為唐高祖性懦,不類已
唐
聽到不類已三字,李治心火上涌憑什么說朕不類已
他只是身體不好,不能揮刀舞劍而已。
大唐版圖在朕手中擴張到最大,怎么會不類已
見他氣得胸口不斷起伏,武后怕引起頭疼,連忙上前給他順氣“別氣,神跡不還提過你封禪時的壯舉”
你與陛下共創巨唐,父子接力難道不是佳話
高句麗大體分兩個政權高麗政權和高麗王朝;
高句麗政權是西漢扶余人朱蒙,在玄菟郡高句麗縣境內,建立的邊疆政。
后來被滅后,高句麗王氏,以新羅人和百濟人為主體建國,繼
續高句麗為國名。
之后幾百年中,高句麗跟羅馬一樣,執政人更迭國號不變,因此顯得高句麗歷史長達七百余年。
現在棒子國自稱高句麗后人,就是在偷窺我國東北領土
明
朱元璋抱臂咂咂嘴,當年他收復元朝大都時,大量軍民都隨元順帝北逃,北平府僅剩數萬人口,說的行的全是番語番習,他下令遷入十萬民眾填充北地,才勉強恢復華夏風俗。
至于高麗他們忠心元朝,所以他把陳友諒的兒子陳理,及明玉珍的太子明升流放到高麗,讓他們去同代朝鮮,不做官不做民,看他們有沒有造化能奪朝鮮政權。
可惜他搖搖頭,暗自罵道廢物,在朝鮮毫無用處
唐太宗說過高句麗不滅,恐成后患。
他說得沒錯,高句麗憑借燕山山脈作為屏障,占據遼東地區,向東可以兼并新羅、百濟一統朝鮮半島。
向西可以進入遼西平原,如金朝南下入駐中原。
簡單講高句麗占據的地方,是可以爭雄天下的福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