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寶十年的怛羅斯戰役,在史書上并沒有掀起風浪。
但此戰在現代卻引起廣泛討論,因為此戰是當時兩個最強大帝國,及兩大古典文明在歷史上唯一一次強力碰撞。
這場戰役也是唐帝國在安史之亂前最后的強者戰爭,所以它在現代看來,充滿傳奇色彩。
甚至有西方學者如俄羅斯史學家巴托爾德認為怛羅斯之戰決定了中亞細亞的命運,中亞細亞本該是中國的,但它卻變成了阿拉伯人的。
事實上戰后中亞細亞并不屬于阿拉伯,而且此戰僅是大唐與阿拉伯七戰中的一役而已
天幕刷刷刷地展出一列戰斗列表
開元二年,吐蕃與阿拉伯帝國結盟發兵攻打拔汗那國,被安西都護呂休璟與張孝嵩擊敗,大唐軍威傳遍西域,康居、大宛等八國皆遣使請降。
開元五年,突騎施部落名與吐蕃、阿拉伯攻打大唐安西四鎮,被大唐擊敗。
開元六年大食將加拉赫統兵北征,準備侵入中國領土,被大唐北庭都護府下的突騎施包圍生擒,交過贖金后才被放回大食。
開元十年阿拉伯大將穆斯棱,興兵攻東拔汗那,結果被突騎施蘇祿可汗揍了回去。
開元十二年哈里發等于皇帝希沙木,遣再攻東拔汗那。
突騎施在渴塞城與阿拉伯交戰,不僅將阿拉伯人擊敗,還將東亞康、石等國重附大唐,史稱渴水日戰爭。
唐
大唐贏了還是輸了
唐初君臣心緒瞬間提起,眼巴巴地望向天幕。
按天幕所言此戰平常,但被后人用各種色彩相加后,就變得很重要
瞧瞧后人說的話,什么古典文明、最強大的帝國碰撞此戰不能勝,就是丟了大唐臉面
李世民結合天幕先前所言,快速地在輿圖上找到拔汗那國其位置“漢朝時期大宛今吉爾吉斯斯坦故土之地。”
大宛他在思索道“朕記得去歲拔汗的可汗被西突厥瞰土屯所殺”
但其中過程朝廷卻不知曉,他沉沉地嘆了口氣大唐內部多有波折,實在無力參透突厥內部,掌握更深消息。
他記得開元似乎是他后世子孫唐玄宗年號
想到天幕言大唐弊端沉積在唐玄宗時期,府兵制又已崩潰,但朝廷外戰爭卻頻頻發起李世民心情發沉安史之亂,到底亂成什么樣
此戰誰做主將,誰做副將,最后大唐到底有沒有勝
唐玄宗,可千萬別丟大唐臉面
別輸啊
可惜天幕沒有道明此戰輸贏,而是繼續介紹其他戰役
大唐與阿拉伯最后一戰,則發生在唐德宗貞元十七年,唐軍在川西維州聯合南詔,攻擊吐蕃、阿拉伯軍隊,此戰被稱為渡瀘之役。
唐朝的對外戰爭思路,都是本著自是夷狄相攻,原非朝廷所遣,若大傷小滅,皆利
在國家的原則,相當于反正你們國外人打架,不管是打傷打死,都有利大唐。
所以七次戰役中,大唐與阿拉伯的交手地點都在中亞附屬國內,其參戰士卒多是各部唐協軍。
而怛羅斯之戰則是唯一一次唐軍作主力的戰役
漢
劉徹注意力沒在大唐戰役失敗上,國家戰爭輸贏是常態,讓他疑惑的是阿拉伯人是怎么跑到益州去的
他目光從阿拉伯半島劃到益州,哦,后人把益州稱為川西。
仔細觀測半晌后,他還是分外不解道“仲卿,他們怎么到那么遠的難道阿拉伯人歸附吐蕃”
瞧輿圖上的距離,頗有亞歷山大跨越千山萬水,只為收大秦二年地租的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