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祿山失敗后,河北等地的胡兵也會在襖寺中時時祭奠光明之神。
這也是為何網上稱安史之亂后,河北人懷念安祿山,為安祿山史思明建圣廟的由來
宋
祆教
趙匡胤揉了揉頭,幽州那地現在還存在祆寺,香火不斷呢
他知曉歷史上幾次滅佛舉動,更多地是從政治角度看帝王行為。
當年周世宗毀佛像鑄錢,朝野對此議論紛紛,他立宋后前往大相國寺祈福賜宴,除了向世人宣示普天同慶外,也是為了讓佛教為自己
所用,引導百姓向善。
想到當初他進佛殿,猶豫是否下跪拜佛時,僧錄贊寧出言解困現在佛不拜過去佛,從此帝王入寺不拜佛成了定例。
而如今在天幕特意講述下,他終于察覺到教派的恐怖之處。
底層百姓未開民智,不懂學識卻信教義,若有人利用高僧名道身份攪弄風云
趙匡胤眼眸殺意深深,天幕不是說佛教吸收道、儒理念嗎
既然如此就多吸收吸收,了解了解儒家的忠君愛國,為民大義,不也是一種積累善果的行為嗎
自唐建國后幾乎沒遭到內亂,全是對外戰爭。
大唐疆域內已享受了百余年的和平,所以戰報傳到唐玄宗跟前時,他還是不信安祿山會反。
直到安祿山起兵十五日后,在華清宮泡完澡的唐玄宗終于確定朕的山山傷吾心,居然反啦怎么辦喲
面對安祿山的謀反,唐玄宗設置了三道防線來迎邊軍南下。
第一道封張介然河南節度使在陳留抵抗安祿山叛軍。
第一道地處交通要道,地勢復雜的滎陽。
第三道命令封常清為范陽、平盧節度使,在東都洛陽迎戰安祿山叛軍。
問題來了,防線設好但中央各方空虛,但沒兵可用啊
無兵的三道防線的指揮官,只能自行就地招募百姓。
但百姓幾代不聞戰爭,早已忘記如何應戰,面對來勢洶洶的百戰精兵,許多人乘城自墜如雨,嚇得民眾直接從城樓掉下,這樣的兵力怎么打
邊防精兵vs承平民眾,ko
望著天幕突然的作怪,朱元璋等帝王對后人簡直又愛又恨,愛她講述有見解,恨她不正經,總是戲耍他們這些老祖宗。
圖書管理員,你看看你的子民干些什么事
管管吶
前兩道防線如紙不堪一擊,到第三道防線時,封常清領著十萬臨時士卒擊敗了叛軍先鋒部隊,但遇上安祿山主力部隊后,還是潰敗
戰敗的封常清率殘部逃往陜州,與自己的老上司高仙芝碰頭,瞅著兩人的一十萬兵力發起發愁咋搞打不過邊境精兵啊
兩人一合計,共同拍板決定死守潼關,避敵鋒芒
畢竟潼關地勢險要,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只要拖住安祿山,待其他邊軍主力圍合叛軍后尾,大唐就能勝利。
但是唐玄宗卻抱怨河北一十四郡,竟無一義士
天幕帶著不可思議的語氣,提高了音量大哥,人家安祿山打的是閃電戰,講究的是速度,河北沒有反抗的人士嗎
有,咱們楷書四大家之一的顏真卿,與他哥哥顏杲卿在河北組織民眾反抗安祿山,只是跟安祿山舉兵有幾月時間差
楷書四大家
秦始皇a劉徹深深嘆氣大唐除了詩,書法也很厲害啊
看看大唐,再瞧瞧本朝,唉臣子不爭氣,當皇
帝的就要嘆氣。
唉
大秦臣子a大漢臣子陛下別嘆了別嘆了,臣等努力還不行嗎
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