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玄齡等人眼神交錯,強自按下心中激奮“后人有大學,又有歷史教科書,也當有醫學教科書、四經教科書才是。”
陛下為耀耀君王,想必教科書上定有陛下濃墨重彩。
李世民滿足了,最滿足的是后人要考,豈不說明他的功績所有后世人都知
漢
而劉徹則酸郵票,他也想上郵票,但后人講麒龍鳳時,都不曾提及郵票,可見上郵票之難。
他眉頭微皺,撐起小腿思索半晌突然問丞相公孫弘“朕命人所作的天子龍圖,可有做出”
神跡首次降世時,曾有金龍現身,他命人將龍護他時的情景畫下,以作大漢圣畫,彰顯漢家得上帝授予天命,特令金龍游示未央宮。
而今看到天幕上的畫像他決定待大漢會降低后,命人畫下自己畫像,以便后人制郵票使用。
嗯,自己一定要給后人留下威武英偉的帝王形象
神跡話說罷,天幕就突然轉為黑色,接著消失不見,民眾靜等后發現天幕不再回歸,于是興致勃勃地聊起天幕事宜起來。
而歷代君臣卻發現,天幕又重返殿內,正散發著瑩瑩白光
棉花紡織在元朝時期得到大力發展,在黃道婆之前,元世祖忽必烈在浙江、江西、胡廣等地設木棉提舉司,要求幾地每歲上供布匹十萬匹棉布做稅賦,結果想象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當地的生產力根本織不起如此重賦,兩年后木棉提舉司撤職。
黃道婆技術推廣普及后,僅松江府以紡織為生的紡織戶就多達千家,棉布產量翻增。
為了保證棉花原料充足,元順帝更是強制下達法令所有超過五畝地的農戶,必須種植棉花。
后來又特設棉栽司專門負責棉花事項,推出棉技術書籍,引導民眾種植棉花
明
朱元璋聽著元順帝的命令一愣,他立大明不久也下了相似命令,不分地域,讓農家種植棉田數額凡家有五畝至十畝者,當栽桑、麻棉各半畝,十畝以上依次增額。
但經天幕講解他擰眉問大好兒“標兒,按天幕講法,棉花挑光照、土力,那豈不是說朕的勸農政策有誤”
不行朱標回答,朱元璋就自顧道“不行,得改得改。”
朱標神情正經“棉花長在不宜地,會讓農人毫無收成,無棉也要向朝廷納棉布以充稅賦,這就不是勸農善政了。”
而是失人心的惡政。
“
來來來,明成祖說說唄”朱樉抓住機會陰陽怪氣,自打天幕講朱棣為大明帝王后,他看他哪兒都不順眼。
眼下見陛下太子商議國事,又開始借題發揮“說不明成祖能想出個好法子呢。”
“給朕滾蛋”朱元璋大怒,側身一腳踢在他身上,指著他鼻子大罵“滾出去別給朕丟人現眼”
見皇帝a親爹盛怒,朱樉聳眉拉眼地急行一禮,趕緊退了下去。
朱元璋瞥了眼墻角裝鵪鶉的朱棣,冷哼一聲拉著大兒商議勸農政策。
而朱標卻開口讓朱棣加入政務議事,朱元璋哼唧唧地沒有反對。
二人商議后的初步決定讓民間在隙地種植桑棗及棉花,以種植數畝進行免稅。
具體數額讓朝臣商議后決定。
他不知道的是,此法在洪武二十七年提出,一直延續到清朝仍在執行此例。
棉花直接成了元廷的實物稅賦,稅賦從每歲10萬匹到50萬匹,甚至成為夏稅元收布、絹、絲、棉等之首;
到明朝正德年間,松江府日產棉萬匹,享有衣被天下的美稱,是朝廷出口支柱;
到康熙時期,大清在上海采購的布匹每歲二十萬匹。
棉花已經成為次農業的重要物種,但棉花的紡織技術卻開始停滯不前。
準確講應該是
織品樣式技術擴張有增長;
各種圖樣,各類復雜紡法完全滿足貴族及出口需求。
織品增加產量技術擴張四錠、五錠紡車出現。
但是從元至清幾百年中,民間用的主要紡車主力還是一綻紡車10小時出四兩紗;
松江府等紡織業發達區,黃道婆發明二綻紡車,到光緒年間時,有些地方倒退回去,以二綻紡車為主。
二綻紡車上等女工每日紡上等紗7兩,中等紗8兩;下等紗11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