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趙頊宋神宗聽著天幕言語,神情莫測地掃過身后大臣,古騰堡印刷術是好,可惜不適合大宋。
當年真宗親寫書中自有千種粟,書中自有顏如玉勸世人讀書,經過近百年時光,大宋為官者與盛唐官員相當約3萬,而大宋國力卻不及大唐,冗官已是大宋拖累
他半垂眼眸,現今京師設國子學、四門學、宗學等十門學科,僅太學學子便有三千一百余人,還不論地方郡縣學子。
大宋,并不缺讀書人
趙頊撥動手腕上的珠串,眉目冷淡如今大宋雕版印刷術已能滿足眾多學子,根本不需要技術改進。
對朝廷而言,習經者愈多朝廷花費越沉,對國毫無用處
并且他雙目晦暗,不能助他改革的官員拿來有什么用
一個行業想要發展,要么國民離不開它,如造紙術、農耕技術等。
要么它能帶動一片產業鏈發展,如絲綢、陶瓷等物。
咱們印刷術為什么會落后那么多
除了東西方思維不同,造成社會背景不同外,最重要的是印刷工匠保障不了自己的生存
古騰堡發明印刷術后,不僅自己開了工廠獲得財富,連圍繞在他身邊的出版商都得了利
有利潤就能推動行定發展,那咱們工匠呢
宋
沈括暗自思索“工匠位卑,但在匠人在后人心中很受重視”
想到先前的化學制作的炸彈,他頓時明白什么是科技改變世界。
但他心中憂愁,朝廷會重視工匠嗎
而畢昇等匠人卻已經決定后人敬重他們這些泥腿工匠,他們就不能給后人丟臉
專研
他們現在有寫工、刻工、印工及裝裱工,各節點分工明確,他們去找制墨人合作,肯定能研究制出油墨
一定能把活字術產業鏈發展出來
他們不比古騰堡差
宋明時期是印刷業發展高峰,但工匠卻沒吃到行業紅利。
萬歷時期刻工每百字約銀四分,要知道當時的僧人每日飯食要錢一分。
這點工資根本養活不了家小。
到清朝時最高級別的印刷工是武英殿印刷匠。
以刻字工工資為例每刻百字得銀八分,康熙時期熟練工每日約刻百字,收入八分。
與明朝相比,工資翻倍的結果還是吃不上飯
專業人士吃不飽飯,其行業就無從發展
到嘉慶年間,刻工忍無可忍要求加工資,最后得百字飯補銀兩分,刻百字加一分。
加工資對印刷術發展有用嗎
沒用
因為刻字刻錯了要賠錢啊
唐
李世民沉思大唐的工匠能養得起家小吃得起飯嗎
他關心國家朝政,臣子家事,卻
從未正視過工匠群體,經過天幕數次講述,他已明白后世用科技推動行業發展,朝廷指引發展方向。
那他大唐有沒有可借鑒的地方
他與房玄齡等人商議養蠶術已傳至西方,但紙的技藝還在朝廷手中,他們可以造紙遠銷西方及阿拉伯島,為大唐賺取利潤,為貞觀后期改革做準備。
杜如晦沉吟幾息,提議道“后人不是說阿拉伯書籍甚多嗎咱們也可以吸取阿拉伯長處為后人改革做準備。”
他們無法掌控神跡講述內容,既然如此不如由朝廷出面引導民間走向,使各業不脫離朝廷管控。
天幕好奇道不知道刻字工有沒有干活一月倒賠錢的事例發生
真有的話就是黑色幽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