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想起廉價的棉花,看到后世低廉的書籍,忍不住贊嘆“工業化真好,價廉物美,人人皆可享得。”
他遠祖是西漢杜周,祖父杜審言是西晉名將杜預后裔,是累世的官宦人家。
所以他能讀書識字,習得經緯之才。
工業化要用鐵,鐵受朝廷管制難以得到,不知天幕講的石印技術,他大唐能否制出。
杜甫放下酒杯輕嘆若大唐人人能讀書就好了
天幕語氣無奈西方印刷業步子邁得更大
1886年美籍德人麥根泰勒發明了鑄排機,也叫賚諾鑄排機。
它將排版與鑄字合二為一,是標準的工業化自動鑄字排版機,它可以自動設置間距,每次可一次性鑄排一整行鉛字。
工人每小時能檢排五千到七千個字母符號,完全拋棄了古騰堡的半手工操作,進入量產化排版印刷。
賚諾鑄排機被稱為世界第八大奇跡,它讓印刷書籍來得更快更便捷,用此機器半月就能出版一本數百頁書籍。
書籍報刊價格下降到工人也能購買閱讀。
最重要的是西方報紙得到大力發展,讓世界信息流暢于民眾,讓科技文化傳播得更加廣泛,讓科學技術蓬勃發展。
這也是為什么說印刷術是進步之母,國家盛衰關鍵的原因
漢
劉徹神情不悅“后世還在手工印刷,西方就變成機械了”
差距也太大了
天幕
曾放過棉花機械的影像,他知道機械造物的恐怖能力,相當于一無甲無馬的漢軍與匈奴對抗,漢軍打得過才怪
汲黯望著天幕輕嘆,大漢都在摸索變化改革之路,怎么后世倒比不上他大漢呢
19想看南漳寫的秦皇漢武看我校歷史作業評選第114章各行祖師abc嗎請記住域名
西方出現機械自動排版機,而國內還是人工石印,打得過嗎
打不過啊
在鴉片戰爭后,西方對如何印刷中文進行了研究。
約1834年左右,法國活字專家勒格朗在華夏留學生的幫助下,采用拼合字來解決漢字問題。
為了減少字模,他把字偏旁給拆分,如碗拆為石和宛,刻出一千一百個基本漢字模型,和二百十四個偏旁,這樣就能節約數千個字模,利用基本漢字和偏旁就能組成兩萬兩千七十一個漢字。
為了讓排字工人快速拼合字體,他用偏旁部首給漢字分類時,采用了字母數碼標記。
他的分類方法到現在還在用,最明顯的就是字典查詢法
西夏
刻字司工匠聽到漢字拆分一愣,他們是不是也可以拆分西夏文字
只是刻字司長官犯了難,西夏文字結合了藏文、漢文以及回鶻文特點,其復雜程度比漢文還難。
該怎么分
他拿起一本漢文,很容易分解出漢字的偏旁部首,在心里稍稍規范一下,就可以組成基本的字體部件,與單字組合。
刻字司長官摩挲著書上墨字沉思,他是漢人習的是儒家經典,而今西夏文復雜難排,不如上報朝廷改為漢字
經過他的分類法,工人只需要認字母數碼,就能印刷中文圣經,孔子老子等著作。
1844年燈塔國戴爾在此基礎上,進行了字體等缺點改進,并增加了活字字模,在當時算很大的進步。
但它是成本抵不過石印,技術流傳于曼谷、香港澳門等地,后來搬到寧波和上海,其印刷范圍也局限于傳教經文,及部分經典文著
隨著賚諾鑄排機在西方的普及,國內愛國人士想要改變印刷業,追上西方文化傳播腳步。
30年代林語堂先生花費12萬美元研制出的中文打字機叫明快打字機,功能根本比不上西方鑄排機。
操作復雜功能少,根本無法推廣。
至于為什么后續沒有繼續改善
天幕幾乎喊出了聲12萬美元啊幾乎讓林語堂破產
要知道現在燈塔國的初中老師年薪不過五六萬啊
唐
武則天看著天幕上展出的圖像,一個大頭小兒張大嘴大喊30年代的12萬美元,老值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