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到后人講治水,原本不在意天幕講述的眾帝王挺直了背脊,半身向前傾,期望能得到治水之法。
唉王朝國土廣袤,各類災患年年不止,若哪年的無災害,就是風調雨順的好時節,值得帝王率領群臣隆重祭祀天地
水被我們認為是生命之母,追溯華夏農耕文明發源地,就會發現華夏文明都誕生于大河流域。
因為水能帶來豐富的資源,能為農業生產便利,積累余糧供應不生產者,使人類文明得到發展;
水受到氣候、地理甚至人為原因變會狂躁,水流如同哥斯拉帶著巨浪毀天滅地。
為了使河道通暢不泛濫成災,我們與洪水相抗的歷史,就是一部華夏民眾自強史
李世民后人又換了講述語氣,就挺讓他不自在。
總覺得怪怪的
我國共有七大水系,珠江、長江、黃河、淮河、遼河、海河和松花水系,七大水系中決口最多、危險最大、對我們最為重要的是兩條河域長江和黃河;
長江從秦朝到清末發生較大洪水次數為217次,鴉片戰爭到千禧年前,特大洪水8次共79次;
洪水發生時間為隋唐時期長江約18年次,宋元時期約5-6年次,明清年代約4年次,民國幾乎年年遭災,某些濱湖地區十九不收。
黃河從東周起到戰時下游決口次數為1590余次,若論河水泛濫年份543年總年數,河流大改道有26次,平均三年兩決口,百年一改道;
以上數據是史書可查數據,其他水系均有不同次數的洪水泛濫,我們暫且不做討論
三國江東
孫權盯著長江水患次數狠狠地吐了口氣,江東大體安然無憂。
吳國以長江為屏障,產糧地亦是沿江平原。
若長江如黃河泛濫,他不敢奢望北上,能保下家業亦是天幸
現在的江東與后世相比,完全就是窮山惡水,他抹了把臉,為了消化江東,他孫家三代扎根江東,又費盡心思說服世家大族出力開墾山土。
至于天幕說的水土流失孫權苦笑,他東吳得要有水土流失的機會行啊
民間
兩河受災數量一出,兩河流域的百姓哭聲一片,那些家有貲財的富戶回望家中老小,咬牙下定決心“搬,咱們遷到南方去。”
老妻遲疑“當家的真要如此這幾年咱們都生活得好好的,這”
還環顧自家,要讓她舍棄辛苦掙來的家業,她實在舍不得。
穿著細綿衣裳的富戶厲聲大喝“你知明歲、后歲會不會發洪水”
一旦發洪水別說家業,全家老小命能保住命就不錯了。
搬,必須搬
吳曉思不知自己短短數語,就讓多少人起了遠離故鄉的念頭,她仍按照著t講述
為何黃河決堤次數如此之多
除了自然因素外,還因華夏文明依黃河興起,歷代經濟中心皆為北方,朝代興起、戰爭大多圍繞北方,這也是為何黃河災患次數是長江n倍的原因之一。
總之歷朝歷代都在水患上吃足了苦頭,為平息水患換得一時安寧,百姓會祭祀河伯給河伯娶妻,甚至將童男童女推入河中等等,這些迷信方法全都沒用
有用的還是靠咱們自己,自古以來歷朝為了安天下興天下、富天下,在水利方面都下足了大功夫,方法主要分為以下幾類
技術單一類修建水渠;
技術復雜類蓄水池類,如都江堰等;
舉國工程類開鑿運河,如靈渠、大運河等;
人與自然相抗類給黃河改道;
傳說級別類重整水系定九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