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幕的話讓整個大宋君臣臉色都不好,他們雖不明白什么叫奧數題,但學霸與學渣的字義他們還是懂的。
后人說話忒難聽,黃河之患是他們一朝禍害的嗎
不是,但大宋治河之心遠超漢唐
說學渣前先看組黃河決口平均數據
戰國秦漢平均決口間隔年限為411年次;
三國隋唐平均決口間隔年限為1715年次
五代、宋、元平均決口間隔年限為447年次;
數值從1715變為447,兩者決口間隔差異實在太大。
五代時期天下一團亂,除了給黃河人為決口添堵外,修繕河道屬夢中工程。
所以宋朝面臨的黃河水患問題,是承唐末疊加五代的治理問題。
黃河水患加上人為加油,自宋立國之初,黃河決口溢出記載不絕于書。
自乾德年間起,黃河連續五年決口。
其中乾德三年黃河連續三月給趙太祖砸出五重決口驚喜先大決濮陽,又決陽武、鄆州、澶州。
總之黃河奔騰如野馬,帶著水患在黃淮平原上隨意撒歡
明
朱元璋眉心深深擰起撒歡那是要命的河患,豈能叫撒歡
輕浮、不端重
他就是因為天災散家,不得不出家做和尚保命。
其中血淚辛酸,也只有他自己知曉。
后人調侃帝王打趣他,他都能忍,但她拿毀人命的災患做輕浮之語,他忍不得,水患代表著人命
朱元璋抽刀往前一砍,除了帶出赫赫風聲外,絲毫影響不到天幕講述。
宋太宗時期一年秋七月,黃河溫縣、滎澤、頓丘口三連決,造成中原一片澤國。
八年五月,黃河直接南下短暫入淮,其破壞力不用多談。
從宋太祖到宋太宗太平興國年號結束,史書上只有9年沒有黃河明確決溢記載,其他年份大都是多處潰決,到處泛濫。
從真宗開始黃河開始多河道發展,向南流走泗水、淮水;向北流入廣濟河、五丈河、濟水河三河河道。
黃河自多河道起,水患就開始頻頻,僅真宗一朝大型決口就達七起,因黃河含沙量巨大,如黃龍奔騰不休,百姓把濁河改名為黃河
宋
趙匡胤鐵青著臉命人記下黃河決口時間,心中不斷自問“難道上蒼要絕他大宋”
他趙匡胤平江南定吳越,甚至想要北上收復燕云十六州,安天下之心。
為什么后人要特意點出大宋治河
即使后人為描補河患之責不全在大宋,又有什么用
時人不會細究緣由,只會怨恨朝廷治理不力,若遼國再橫插一腳趙匡胤神情陰沉,手復握成拳地下令“把趙普找來。”
頓了頓又連續點出幾位重臣武將,讓人召集進宮議事。
如何穩住大宋根基已成要緊之事
宋仁宗時期黃河決商胡埽黃河排第三的重大決口,這次決口達到五百五十七步近700米,直接沖出一條河道商胡道北上連接宋遼邊界,給宋遼修出一條高速水道。
這時黃河災患不僅涉及民生,也牽連到國家國防問題,所以治理黃河成為頭等大事,其重要程度與治國并肩,只要黃河寧,天下就太平。
但黃河該怎樣治理就成了難題。
最初宋廷暫宜少待之,指暫不堵口,百姓受災無法服役修河,先讓百姓緩緩積蓄力量再行整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