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有俗語清明螺,抵只鵝”帶著口音的南方文人慢條斯理地說著鄉情“清明節螺未產卵,是味道最為鮮美之時,將螺或炒或煎,俱是一道美味。”
“俺們吃棗糕。”
“我畬族在這天要吃烏稔飯,你們呢”
當然清明節更重要的是踏青放風箏。
放風箏是多么快樂的活動,老人小孩齊上陣,你一個我一個,快快樂樂放上天
從魯班做木鳥分天,到現代風箏款式變得超級豐富
有燕子式、蜈蚣、駿馬式,只要工廠敢做咱們就敢放,各地還有風箏節,
大伙齊齊放風箏,看誰放得高
唐
武則天聽到熟悉的踏青曲子奏響時,眉頭舒展開來。
先前講述時天幕放出好幾首曲,獨這首踏青被眾人口耳相傳,不少人等著來年出游高吟此曲,沒想到今日又聽到它響起。
心情正愉悅時,突然聽到隱約有跟和聲一怔“怎么了”
狄仁杰輕聲回道“應該是宮外百姓應和踏青神曲。”
“當應”武則天微笑著點頭,也跟著天幕哼唱“煙花二月去踏青呃耶耶,風光無限少年心”
只是唱著唱著聲音熄了下去,無他,被天幕上的鯤鵬和天馬震撼到后人竟把他們放上天
甚至還有望不到頭的龍風箏
唐人瞳孔張大它們怎么飛上去的
對古人而言,清明節重要看點是蕩秋千。
蕩秋千最早叫千秋,取健康長壽之意,后來為避忌諱改名叫秋千。
蕩秋千不僅僅是簡單上下動作,而是在秋千時做出各種動作,秋千晃動時系在繩子上的彩帶隨風飄蕩,遠觀下如同一只花蝴蝶,極具觀賞性。
除此之外還有射柳、斗雞、蠶花會、蹴鞠等活動,這些活動除了蹴鞠還算傳承下來外,其他目前并不舉辦。
至于蹴鞠演變的足球
天幕聲音突然變得怪異女足咱們是鏗鏘玫瑰,對于男足我只能說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群太監上青樓
蹴鞠高手劉邦
蹴鞠先鋒漢武帝
蹴鞠愛好者漢元帝
生病也要蹴鞠的漢成帝
行軍也要蹴鞠的霍去病
宋
最初蘇軾還未明其意,心緒幾轉后猛地笑出聲“后人也太促狹了。”
那男足真有那么不堪,連男人雄風都不能起
蹴鞠在大宋備受國人追捧,不僅宮中有蹴鞠隊,連各地亦有社團對賽,就連青樓女子亦要學蹴鞠技術,以備宴上行蹴鞠表演。
后人蹴鞠怎么沒了根呢
農歷五月初五端午節,是咱們最古老的節日之一,現在咱們過節最大的目的就是吃粽子吃粽子,吃好吃的粽子
五月是仲夏之初,初而以端代指,所以古人把五月初一叫做端一,初二叫端二,數到五為端五。
端五中的五通午,相當于五月有兩個五,于是端午也叫重五。而午又是陽辰之時,所以端五又叫端陽。
端午節公認的說法是紀念屈原,但端午節存在遠超屈原年歲
沒吃過粽子的秦始皇aaaa劉徹什么是粽子好吃嗎
最初古人把端午當做夏至,夏至是一年白晝為最長的日子,是陰氣上升、陰陽兩氣爭斗的開端。
這天人們要避禍,以祭祀來祛疫避災,在門板上印五色止惡氣,謹慎避忌以求平安。
現在我們流傳下來的習俗是
系五彩繩、打鴨蛋絡子、喝雄黃酒,賽龍舟。
習俗在流傳中有許多改變,但我們新創了一道新習俗
爭論粽子到底吃甜的還是咸的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