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唔,又是豆腐腦之爭”朱元璋放下手中香甜的豆花,轉頭對馬皇后道“朕記得端午也是出嫁女回娘家的日子”
馬皇后端起碗少少地給他盛了幾許豆花,不讓他再多食“是啊,還要薰艾葉、佩戴香囊掛菖蒲。”
不過后人倒是可愛,連粽子甜咸也要爭出勝負,嗯支持甜蕩。
粽子就要就糖吃味才美。
六月有曬書、曬被節,到七月初便是中國情人節七夕節
七夕源于牛郎織女星辰傳說,漢代時已有完善的牛郎織女傳說。
當織女星出現在正東時就意味著季節進入秋季,有了星紀歲首的含義,所以織女星又是代表入秋的星辰
聽著后人種種言論,覺得自己啥都沒聞之見之的秦始皇心情復雜
漢代之前七夕時間并不定,大約在七月朔日。
古人認為九為陽七為陰,男子以九來計數,女子用七來定數,最終七夕節被定為七月七日。
七月七是古時女子喘息日,上至嬪妃下至農婦,在這天都能放下繁重的家務,在夜間向織女星乞求智巧、嬉戲,謂之乞巧。
因此七夕節又叫乞巧節、七巧節
唐
長孫皇后側目笑言問二郎“陛下,明歲還舉行七夕宴會嗎”
每到七夕都會舉辦夜宴,讓宮女們各自過乞巧的李世民坦然反問“為何不舉辦”
與民同樂自古有之,不過李世民疑惑,“后人對過節似乎并不上心”
他沒感受到后人過諸節的歡喜勁,希望放假的愿望倒非常明了。
回想起后人展出的影像,長孫皇后為后人辯解幾句“后人生活頗為忙碌,不缺糧食,自然不會祈愿上天庇佑農事。
節日只剩下游玩追憶之意,自然不會如他們這般慎重以待。”
李世民點點頭認為自己皇后說得有理,興致勃勃道“再過幾日就是臘月,今歲有神跡顯靈賀盛唐到來
朕要舉行大型祭祀儀式,與民同樂”
長孫皇后掩嘴輕笑“祭祀乃國家大事,二郎當與諸臣商議。”
說著又添加了一句“但家宴臣妾做主辦得熱烈些。”
李世民望著妻子柔聲道“聽觀音婢的”
乞巧習俗在漢代就有記載,漢時宮女聚集在開襟樓上,穿七孔針來乞巧,游戲內容特別多。
把針線放在宮中桌角上,宮女摸黑尋找,這就叫斗巧。
對月亮用彩線穿七孔針,誰穿得越快,就表示她眼手越巧,這叫對月穿針。
宮女穿七孔針的記載,在這一日用五色線結在愛上手上,做相連愛之意,寓意愛情永遠。
魏晉戰亂多,乞巧習
俗還添加了乞求富貴、乞求長壽、乞求生子感情依托。
傳到唐朝七夕節活動非常盛行,唐玄宗還在宮中建了一座乞巧樓用于嬪妃宮女乞巧。
而民間對七夕節日更是期盼,用崔顥的話講長安城中月如練,家家此夜持針線。
來來來,大家一起來穿針引線
現代的我們近視眼不配
宋劉娥好奇近視眼是何意是短視
她收回目光,想起自己在宮外時,每逢乞巧,她穿針引線可是魁首厲害呢
唐人除了陳瓜花酒拜月祭月外,也會捉蜘蛛放入小盒,看誰的蜘蛛網最密,誰就越巧。
宋代以后牛郎織女成了官祭神靈,朝廷把七夕節辦得更加熱鬧,除了傳統的靈巧、水浮針、看巧芽等游戲,還有配有天河配、長生殿的戲令習俗。
哐哐哐,嗆嗆嗆
大戲開場,起幕
到后來不用七夕節熱鬧,節前三日街上車馬堵得無法通行,堵堵堵,堵到半夜才散,可見人流量之多,七夕節多受歡迎
后面的車輛前面的老哥,你動一動
老哥我腳都抬不起怎么動
看著天幕上熱熱鬧鬧的場景,天下百姓找到熟悉的場景“看看看,那是噴火。”
aaadquo娘,糖葫蘆,天上有糖葫蘆。來看最新章節完整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