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
秦始皇沒想到大秦文教連商都比不上。
后人的疑問如同一掌拍在他臉上大秦的文教在哪里
沒有文教大秦如同荒漠,怎么能保持國祚傳承
他低下頭回顧后人講述的東西之舉,半晌后不得不承認沒有文治,大秦只能以戰養戰的老路可走。
文治他眼眸掃過殿中各家博士,在黃老和儒家博士身上停留幾息。
他摁了摁鼻梁大秦前路到底在何方
國學設于王都,專為貴族子弟專設主要打造精通詩書禮樂人才。
其學校又分小學和大學,涉及天文、地理、人、事、物等方面教育;
鄉學設于郊外,為士人及部分庶民子弟設立,其規模簡單僅有小學一級
民間百姓原來古人也要讀那么多書俺家隔壁王二虎的小舅子也要讀大學呢
機敏者不解“周人入讀的校室叫大學,咱們這何曾有過大學”
見有人質疑自己,那人急了,辯白道“我親自聽那讀書人說他讀大學,怎么會錯”
咱倆完全是雞同鴨講,校室跟書籍經義不是一個東西啊
小學為童蒙開智教學,學子為諸侯公卿大夫之嫡子;
入學年齡為8歲15歲;
入學時間與宗法等級制度有關,越是權貴入學者越早。
如公卿大夫等嫡子入學年齡為10-13歲,而庶子及極少數平民子弟者為15歲左右;
課程禮、樂、射、御駕車、書、數六藝
明
剛定下國子監監生歷事制度的朱元璋得意“咱大明不僅習四書五經,還設有武校、醫學和陰陽學,科目比不上大唐,大明識字者定比大唐多”
讓他要有底氣的原因是后人提到了大誥。
百姓頭頂大誥上京高御狀,
那就說明他曾經的設想得到實現每鎮每村都有社學
815歲必須入學讀書,不讀書罰父兄
論識字率,誰敢與大明比
大學成均為習樂德、樂語、樂舞場所。
用今天的話講成均院專業為樂,屬于綜合藝術類課程,每門課程教授不同學識
樂德思想品德課,如敬神、友孝,以及言語中和等等;
樂語語文課,如懂詩經言語,會吟誦、諷刺等等場合用語;
樂舞祭舞如持鳥羽而舞,用以祭祀四方等;
其中樂舞又分為大舞、小舞,古人13歲學文舞皇舞持五彩羽而舞,用以祈雨、15歲學武舞干舞持盾牌而舞,用以祭祀山川。
所以13-15歲少年被稱為舞勺之年
民間
原來如此
少年恍然大悟,回身對爺爺撒嬌“爺爺,寶安13歲了,寶安也要學樂舞。”
素來溺愛孫子的老者沒有順著他的意,斥責道aaadquo樂舞豈是隨意能學的來看最新章節完整章節”
雅舞不是當今讀書人必備技能,能舞雅舞者皆是樂籍之流,好人家豈能做折腰之事
少年不斥也不生氣,兩眼轉得溜溜的,不知道心里打什么主意
上庠教授典書、詔書之處;翻譯成今天大白話上庠院是類似今日文學院,為國家培養文秘類官員;
射廬是學干戈射箭之所;嗯,今天的軍事學院,學駕車學射箭;
其中射箭是時人必備技能,不會射箭者不能被稱為男子;
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