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作者南漳提醒您秦皇漢武看我校歷史作業評選第一時間在更新記住來看最新章節完整章節
領悟到的知識就是致知
宋
朱熹靜靜地聽著天幕解述他的學說,有誤之處他略過不聽,不是不想辯解,而是他知曉一旦他離世,后人就會曲解他講義,論他話中之意,就跟注疏圣師之言一樣。
他望著遠處蒼山,理學好嗎
定然是好的,否則也不會變為官學。
理學對君王有正君心標準,要君主內心存德,克除不良欲望,就能治理好國家。
同時再將正君心守則推及朝廷百官,朝中俱是君子,大宋上下行王道之治,天下就能變得安寧。
可惜依天幕語氣來推測,理學怕是不盡如人意。
換到道德境界該怎么達到致知水平呢
首先進行道德修養,做到誠意,然后進階正心,最后修身,當自己身心修煉好后,就可以齊家,家平定后就能治國,最后若身處國祚危難之間,還可以發動最大儒家技能平天下。
如果換成修仙中的等級,那就是筑基誠意先天正心金丹修身元嬰齊家化神治國大乘飛升平天下
天幕語氣突然一變里能飛升上界的少,儒家能達到平天下的目標幾乎沒有
有的只是淪為統治工具
朱熹眼皮一顫來了
程朱理學的學說種種,受統治者歡迎的就是理即三綱五常。
三綱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
臣子要對君忠誠,子女要絕對孝順,妻子要對丈夫有節
五常仁、義、理、智、信
朱熹認為真正掌握天理,恪守三綱擁有五常之人,他一定就有惻隱之心,行為能恭敬、知羞恥、辨認是非、守忠信的儒家君子
天幕語氣遲疑很理想化的三綱五常
但當時統治者不覺得理想化,把理學定下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尊卑關系擰出來強化一下,就是維護皇室的好工具。
你說朱熹講不是這個意思
可是朱子語錄說了尊卑大小不能犯以下犯上者當加罪論之。
這可是你親口說的
所以能理解理學在南宋、元朝為什么能受歡迎了對吧
漢
董仲舒眉頭緊緊擰起圣師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要求君臣各行其是,做好自己的事情。
孟子再一步衍生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倫做人準則。也就是;仁、義、智、禮、信五常之始。
而他為論天人感應,借貴陽而賤陰的陽尊陰卑理論,定下君為主、臣為從;父為主,子為從;夫為主,妻為從之說。
但絕對沒有把臣子妻打落在賤位上
臣子本就劣勢,再抬高君主地位,那臣還是臣嗎
后世儒者糊涂啊
理學中的說辭如存天理,滅人性、餓死事小,失節是大等特別受歡迎。
但抑制土地兼并、廢除重稅、提倡官吏風氣等語言,就不那么受統治者以外的人歡迎了
宋
看到后世注出的餓死事小,失節是大的注釋,程頤怒氣上涌,忍不住沖天幕高聲嘶喊“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婦,娶妻若是以義娶妻,那么君子就失了氣節。
老夫說士人氣節之事,觀關婦人何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