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有學生問有孤孀貧窮無依者,能否再嫁
時下流行厚嫁之風,寡婦再嫁往往會吸引許多無利之徒,那些無利之徒以財娶妻不就喪失了君子節氣
所以他才說出餓死事小,失節事極大。
沒想到后世竟如此胡編亂造。
他的心聲化為彈幕,閃過吳曉思眼前餓死事小,失節是大不是那個意思
吳曉思一撩眼皮所以呢
即使餓死事小失節是大有其他含義,但世俗聽嗎
就好像存天理,滅人性原話是
飲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
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
翻譯過來就是正常吃飯叫天理;吃山珍海味鋪張浪費叫不良人欲。
夫妻一對叫天理;三妻四妾放縱欲望,這叫不良人欲。
想要達到理道德就要克己去除不良欲望。
但是士子世俗他們聽嗎
不會,他們只會拿出證據告訴世人程子、朱子說過,甚至做過這件事
一席話堵得天下士子啞口無言,他們現在所做的不就是注釋儒家經文
但注釋經文自古有之,孔夫子曾言我注六經,他們效仿圣師有什么錯
世間再好的思想,經過世俗認同后它就變成了真理,哪怕真理并不是最初的思想。
就拿餓死事小失節來講,這句話通常形容女子貞節重要性。
南宋以前大部分女子沒有政治權利和家族決定權利,她們能擁有的就是一份嫁妝。
在某些年代女子還能繼承父母遺產,如唐朝、宋朝。
宋以前的嫁妝大多由珠寶、動產與貼身奴仆組成,正常時候這份嫁妝由她自行支配。
宋朝初期律法規定女子可將財產轉給他人。
如一位寡婦進入二次婚姻時,她可以決定把財產送給他人繼子女,老奴等等;
但是宋朝實行厚嫁之風,女子無巨額嫁妝是嫁不了高門大戶,只能靜養閨中。
所以嫁女對父母而言是件沉重的事,如蘇轍嫁女要賣地才能湊齊嫁妝
宋
蘇轍非常尷尬,現在全天下的都知道他嫁不起女兒了
是誰流傳于后世的
難道是他哥哥蘇軾
哥,你害我
同時宋朝女子除了嫁妝外來看最新章節完整章節,父母有心的情況下,還能繼承三分之一的家產,一旦丈夫去世,她們可以帶著嫁妝自行改嫁,若她們決定守節就能獲得丈夫財產。
理論上女子獲得的財產并不少,能保證她在世間存活,但她們獲得財產的方式及數額,妨礙到了宋朝新的社會單位宗族
宋朝沒有了門閥世家,但出現了儒家特色宗法
這類宗法不是國家宗法,而是家庭宗法,即父系五服以內的親屬合為宗族,以大家族為傳承的宗族。
理學的興起開始限制女子財產來源,并宣揚財產留在宗族的做法。
為什么會這樣
因為宋朝的社會單位由宗族組成,他們給予族長勸訓權力,教化族人知恥守節、重義輕利、寬容忍讓、與人為善的儒家道德教化法,在理學家看來女子財產過多,不利于宗族發展及儒家教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