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地處渭河流域,土地肥沃水資源充足,受降水等氣候影響較小,非常適合農業發展,從此岐山成為周龍興之地。
周朝立國后人延續了商末氣候。周初是處于寒冷期,竹書紀年中就記載了漢水兩次大結冰,結冰之后又是大旱,這個過程持續了一百五十余年
相當于百年干旱
文臣武將皆不信,后人厲害但也不是全能,幾千年前看不見摸不著的天象變化他們怎么知道
難道是根據后世氣溫推測出的
他們或許不是不信,而是不愿相信氣候與王朝更迭如此密切。
他們皆知天象變化會使農耕受損,卻沒想到王朝更迭受氣候影響,后人說法顛覆他們認識,太過沖擊的說詞讓人下意識想要回避
一定是后人胡言亂語
氣候真推動朝代斷續,那皇帝還是代天牧民嗎
歷代君臣太過激勵的質問,讓房進看到一條綠色彈幕怎么確認古時氣候的
房進瞄了眼隨口道古氣候是門學科,采用方法很多,看地層觀地質,測孢粉資料、量地球軌道參數變化等等。
最簡單的以動植物遺骨觀氣候變化,如大象生在熱帶地區,而古代河南地區有大象活動痕跡,不就表明古時河南氣溫比現代高
實在不行還能看古書資料,像詩經幽風七月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而呂氏春秋卻言九月墊江蟲咸俯在穴,豈不說明戰國晚期秋節比西周成王時期要早一月
我們小學寫的日記,都會記下今天天氣如何如何,等過個千萬年,說不定也會成為未來人斷今氣候證據
歷代心緒涌動我每日把天象變化記下,也能后世聞名了
春江水暖鴨先知,氣溫波動讓動物開始更新換代上古時期西安等地尚有犀牛等大型動物,周時期就變成獐、竹鼠和貉等中小型獸類。
當然周與現在的氣候更不相同,至少陜西目前存在的竹鼠不多,周朝時陜西是溫和潮濕氣候,現在大部分為中溫帶季風氣候,氣候不同地理亦是不同,養出的動物體積更是不同
劉徹擰眉“后人說得太過絕對,今漢中郡仍有犀牛、野牛等大型獸類,怎么會只剩小物”
不提深山之獸,僅上林苑就飼養著許多奇珍獸類,供人狩獵。
太宗臨終時下旨薄葬,為顯帝王之貴先皇命多獸類從葬,金雕、褐馬雞、丹頂鶴、虎、梅花鹿、孔雀、野牛等等,有漢土獸類亦有海外進貢奇珍。
怎能言中原無大型獸類所以天象之說亦有缺漏
他劉徹還是昊天之子,代天牧民乃天命所歸
百余年后寒冷期結束,周氣候開始上升,但干旱仍沒有得到緩解,年前,歷宣王即位后干旱更是年年來訪,無論周朝如何祈求上天下雨、舉國救災都無法挽回西周頹勢。
干旱模式下周王室開始向南方鄂侯御方、虎方等蠻族進行不臣、不貢的征伐,想重新占據溫暖濕潤的長江流域,為自身開拓生存空間。
同樣干冷的氣候下,北方變得荒涼難以放牧,在氣候變遷下獫狁等戎狄開始內遷攻向周王室。
面對北方戎狄,周王室采用要服模式將敵抵御境外,讓其成為服貢者。
對南方則是積極擴張,謀求新的生存資源,所以終西周一代都是堅持北守南拓政策
蘇軾撓了撓臉,原來后人是這樣看待周征伐不臣之族的嗎
從氣候變遷看歷代起落
在天下學子認知中,周宣王征伐南方蠻夷,是因蠻夷不尊王令,不對周稱臣甚至反叛周王,周乃天下之中,當有資格對不服之臣進行討伐。
怎么在后人口中就成了周活不下去就去搶南方蠻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