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華夏氣候體系中,游牧民族是春江水暖鴨先知的那只鴨
歷代君臣眼神一凝只要夷族南下朝廷就該準備救災防害
隨即又認為不對,此時太過絕對,須好生斟酌一番。
干冷的氣候全面進入寒冷期,是從東漢末年開始。
整個寒冷期持續近400年,從東漢末年到魏晉南北朝結束,農耕區和牧業區都不斷南移。
到后期牧業甚至縮到華北平原,黃河以北農耕不在,幾乎全以牧業為主
天幕貼出一張秦漢與魏晉南北朝農耕線對比,看得歷代眉頭直皺
秦漢時期農耕線推到河套以北,以張掖、銀川、固陽內蒙古包頭市內-張家口-新民遼寧沈陽市內為農牧安界線;
南北朝宜陽河南洛陽內-唐縣河北保定內-居庸關-碣石河北昌黎
兩條農牧交錯的線相差太大,看得人額頭直跳,天象變幻下北方農業竟退得如此厲害
西晉束皙笑著打開奏疏,上面寫著先朝黃河南北千里之地為牧地,而中土州司土狹人繁,農業不濟,于國不利。
難怪近年修建水渠成效不大,人力豈能勝天
農業乃國家大事,如今要
怎么解決這大事
他合上奏疏期盼地瞻向天幕神跡啊,求您大發慈悲賜民農業之技吧
中途三國后期有過長達三十余年的轉暖期,但仍挽回不了氣候走向干冷期。
冷氣帶來的是糧食減產,魏晉冷期北方糧食畝產量,與兩漢暖期相比下降約15。
到南北朝時糧食畝產量比魏晉又下降133
聽著天幕提及南北朝,朱棣正巧翻到北魏史,聞言皺眉“不對,北魏道武帝向蒙古五原縣到包頭一帶大肆移民,修水屯田,讓田地大熟,產谷甚多。
后人怎么會說北魏糧食比前朝少
他的疑問無人回答,只好放下手中書籍繼續聽天幕講解
糧食下降引起的是社會紊亂,黃巾起義、三國割據、五胡亂華、永嘉之亂等等動蕩,都發生在這四百年間。
從東漢末年到南北朝近四百年里,前后共發生戰爭595次,年平均達165次,戰事頻繁為歷史之最
400年近六百次戰爭的數據砸到無數人心尖上,戰爭代表什么
血腥、白骨、無人煙無論是布衣還是權貴,都不愿受戰爭之苦,上至帝王下至百姓下跪祈求請神跡指點迷津,使吾國安民保境
在一片求神指點迷津的祈求中,司馬炎為安民心強撐著對神跡自辯“本朝氣候與魏有所不同,今長江等地稻種能一年兩熟,連年豐收民用安足”
所以他晉朝不在寒冷期范圍內,他晉朝乃天佑之,與篡位得國無關
司馬炎臉色鐵青,他絕不能讓朝廷與寒冷天象扯上關系,否則引起天下再議晉立國之緣,朝堂上那把椅子司馬家就坐不穩
與慌亂的司馬炎不同,歷代帝王齊齊向天躬身求神跡賜救災提農業之方
無數百姓泣求求求神仙保佑家中老小不受戰亂之苦
龐大的意愿化為彈幕在房進眼前飄過,看得他胖臉皺成一團他之前就說過要講農業,誰那么著急催什么催
看直播不認真聽還亂發言,毛病
心里不爽的他直接將彈幕忽視,歷代民眾沒得到神跡回復,心中開始絕望大哭,心中各種滋味翻涌,恨自己沒生在好時代,恨為什么自己不投身在后世享福
甚至恨起神跡,既然不能改變他們命運,為什么要揭開他們殘忍未來
漢
劉啟漢景帝聽到天幕在磨蹭什么江南開發,按不住性子把手中棋盤往地上一砸“說農業農業,提什么孫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