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有些焦躁,這不行那不行,到底要怎么做才能殺滅蝗蟲
這些年來大明干旱蝗災亦識是少,那些蟲子遮天蔽日,讓禾草綿光、饑荒四起,逼得百姓活不下去。
他有些恨鐵不成鋼地看了一眼天幕,你們后世那么強大,難道連治蝗蟲的法子都沒有嗎
自宋以來幾乎每隔5年就發生兩次蝗災,蝗災頻繁到清農學家開始提倡發揮華夏特色吃
徐光啟直言既可除害,又佐食,何憚不為
同時還介紹了其食用方法,與菜同煮,或是暴曬后作干食
天幕突然皮了一下當然他們的蟲子菜肯定沒有現在美味。
現代蒸的、炸的、烤的,不僅能補充蛋白質還能吃嘛嘛香。
注吃蝗蟲請炸烤熟通,降低體內氫氰酸含量,以防中毒不要大量吃蝗蟲
歷代人望著天幕展出一小段視頻,只覺得冷汗涔涔,見一只又一只張牙舞爪的蟲子出現在眼前,秦始皇眼皮猛跳頭皮發麻“那似乎是蝎子”
李斯僵硬著張臉點頭“陛下,是烤蝎子。”
不僅有烤蝎子,還有烤蝗蟲,烤毛蟲一系列秦人不會端上桌的食物。
你們后世菜譜還挺全的啊
天幕嘆息看古人治蝗史,歷代能想到的治蝗方法全給用了,無論是制定官民滅蝗獎勵,還是改旱田為水田但治蝗太難了,要治蝗蟲必須從生態大局出發,否則以古人蝗蟲方法,根本絞殺不了蝗蟲。
比如我們提倡退耕還林,古人會在災后鼓勵農耕開荒。
一開荒土地裸露面積就會增加,蝗蟲又喜在露天地產卵,高溫下蝗蟲軍團孵化成功,聚集侵害莊稼
朱棣滿含希望地望向天幕,為防蝗災,他每年會差人巡視境內,遇見蝗蟲初生立馬捕之。
若蝗災四起就臨設捕蝗廠,負責治蝗事務。
他眼含希冀不知后世是如何治理蝗災
現在我國極少發生蝗災,一是有科學合理的防治方法,二是植被恢復減少蝗蟲繁衍。
三是我們大力推廣對防災救災的宣傳工作。
總之重點放在早發現,早控制上
無數人聞言心中升起濃濃失望,原來后人也沒有更好手段治蝗嗎
2007年起,國家補助6億元推動農家書屋工程建設,至2015年要落實到全國每個行政村都有農家書屋存在,除了各類農業書籍外,力爭讓每個村民知曉如何辨認災害前兆。
只有不斷科普宣傳、教育培訓,加上科技推廣,才能把蟲災滅于萌芽
趙匡胤a趙光義a趙禎等宋帝眼前一亮宋朝大興學校,這法子宋可以用
朱元璋a朱棣a朱瞻基等明帝連連點頭立馬印刷農書,大明每社一本,務必讓每戶戶主熟記農業內容。
秦始皇a劉徹
a李世民朕下令讓農官教會農人辯解蟲災方法。
玄燁a胤禛a弘歷等清朝帝王額,這讓農人識字不行
大清有完善的救災法令,能迅速救治災區,只要朝廷重視天災,定能避免災禍。
正因有了國家大力科普,所以我們才知
蝗蟲喜熱不喜陰濕環境,當后足受到刺激后,會改變獨居習性變得群居。
當聚集超過30只時,它們就會成群結隊、步調一致地活動,變成讓人生畏的蝗蟲軍團。
1889年紅海曾出現過有史以來最大蝗群,振翅的聲音幾公里外都能聽見,估計蟲數達2500億只,總重量達55萬噸,需萬節火車才能將其裝下
歷代無數人好奇萬節火車的蝗蟲到底有多少,就見天空陡然一變,滿天蝗蟲撲面而來,嚇得好奇之人驚叫連連,首次發現蝗蟲成災是這般可怖
不少權貴被蝗蟲大軍驚得跌落在地,臉色慘白得如同一張白紙,半晌后才勉強平復下情緒,狠狠地一甩手“裝神弄鬼,老子不看了”
說罷轉身回房歇息,可閉眼后被蝗蟲襲擊的窒息感再次出現,幾次閉眼睜眼后,權貴起身一腳踢開伺候的奴婢,惱怒地下令把天幕治蝗法子記下交給莊頭,一定要讓他們教會佃戶,誰不會老爺我扒了他的皮
為避免窒息感再次上演,他們只能再次觀看天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