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天幕講述,他們村都決定閑時多種樹,為后代子孫積點福氣,否則遇到明清那樣的災難,怕是血脈難續。
姬老頭滿足地點點頭“不錯,多種點大樹,蓄水。”
姬家父子很認真地為后代謀劃,并不知他們的小院是華夏傳世最久的民間房屋,共傳730年乃當地一景山西高平市。
天幕重歸正題從災害發生周期便可看出,越到近代災情爆發越頻繁,相應的朝廷救災制度也由粗糙變得完善。
否則以明清災害次數配上商周救災制,人類怕是得團滅
秦始皇a劉徹a李世民a朱元璋面無表情后人覺得這話聽起來好笑嗎
救災制度到明清時期,已近乎完善,各地發生災害后,由地方官上報受災情況時間、地點、具體損失等
勘災災害發生后
地方官先勘災上報,再由朝廷派官員前往災地進行核實,好讓朝廷能對災傷作出恰當的救災措施。
核實官員回報朝廷后,朝廷進行議論,商定救災方案,最后救災。
總的來說災情發生后由戶部統籌,朝廷遣巡撫及巡按御史前往救災監督。
地方政府的布政司進行救災,按察司進行監察救災過程。
同時各縣、州、府的救災機構,根據災情對黎民百姓進行救助
朱元璋皺眉,忍不住指出后人失誤之處“這就完了”
說得太簡略了,他大明還有災傷劃分呢
輕災分七至五分,重災分十至八分,根據災情等級進行救濟,重災賑濟,輕災賑糶。
并且災民也有等級劃分,一等極貧,二等次貧,三等稍貧,不同災民收到的救濟糧也有所不同。
朝廷為救災所做種種沒被廣而告之,惹得朱元璋很不滿“總講大明壞事,不說咱為大明之心,后人小子做事不細心,該罵”
話剛落才揚起的臉色便浮出幾分愁,忍不住長長地吁口氣“后人喜大一統國家,可國家大了諸事難管啊。”
朱標上前為他按摩肩頸,勸道“往日你不是勸我,國事繁多,不能心急,要慢慢調理,怎么你倒急上了”
朱元璋苦笑“咱倒不想急,但對大明百姓而言,知道太多不是件好事。”
他抬頭再次望向天幕后人吶,你悄悄地對咱說多好
清朝救災制度亦是如此,明以干旱、地震、水災為三災害,清朝則以水災、旱災、疫病為三災害。
三災害發生并不是單獨事件,而是相互存在聯系,如干旱伴隨蝗災,出現時機又處于夏秋季節,若朝廷不賑災,民眾無糧死亡又會因高溫產生瘟疫;
清明災害發生區別,是因明朝處于小冰期前半段,而清朝正逢寒冷期。
從清朝大大小小的水災數據來看,清平均每年發生水災近59次,其災害主要集中在清朝前期,后期氣候逐漸變得干冷后,水災頻率才放緩發生周期
清朝帝王氣冷抖你別光說不放啊
把水災日期地點列出來啊不帶這么厚此薄彼的。
清朝中前期相對溫暖,但總體氣候低于明朝,即使是相對溫暖期,溫度對植物、農作物生態也極度不友好。
如順治十一年到康熙五年中,短短五十年內,太湖、漢江及淮河結冰五次,洞庭湖結冰三次。
又因寒潮太過,自唐以來江西專為朝廷進貢的柑橘園,不能生長結果
天幕頓了頓補充道柑橘喜溫暖濕潤氣候,生長要求在125c到37c之間,在水果種類中是耐寒性較強果樹,而江西柑橘不結果,可見清朝氣溫多寒冷,對農業影響多大
明
朱棣仔細觀察明清農牧交錯線“先皇在世時,為安邊境也為置流民,在北邊大興軍屯、民屯及商屯,朕記得從江西、山西、四川等省移過大量人口過去
屯田安疆。”
為節財力朝廷行納米中鹽法,讓各地鹽商為鹽引自出財力,招游民屯田邊地種栗。
朱煦高不解地望著自家爹,不明所意又不敢開口問,只好愣愣地聽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