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拿起帕子拭手,慢慢道“如今北邊衛所撤移,大明百姓從青海撤到今長城內,唉”
他重把視線落到天幕上“邊地風高土燥,沙堿苦寒,使物產薄收,屯田養不活戍邊軍家小,朕不得不衛所南撤。”
今聽后人一言,他倒生出幾分治邊思緒,不過他轉了轉眼“得讓天下學子多習自然之理。”
人才多了大明才能物盡其用,治理邊患探索海洋等等哪樣不要人
朱高熾臉色遲疑“爹想讓學子學后世物理化學”
朱棣眼角上挑“怎么怕他們不學”
見太子猶豫不定,他索性掀起龍袍坐在臺階上“朕聽完講宋篇章后,你知道朕最大的感悟是什么嗎”
不等兩兒子回答,就自徑道“讀書人擰不成一根繩”
宋抬寒門治國,治國前布衣學子與誰相爭向走時踩的是誰
是他的同窗、與他同身份的學子
這樣爭出來的文人天然互斗,加上文人相輕極易自我撕咬,那王安石司馬光黨爭不就是如此
爭到最后到底是為天下還是為自己
朝堂上全是讀圣賢書的人,對朝廷就是災難
如今天幕彰顯真正的格物之道,他便提倡學子研究自然,追格物致知真理,他便能不拘一格降人才,平衡各方同時也能避免某方做大朝廷。
朱高熾一怔“爹要廢爺爺戶籍”
太祖在世時仿周制規定工匠者世襲工匠,醫者世襲醫者爹才登基不過三年,就要改前制
朱高煦大大咧咧道“太子沒聽到后人說有工匠做尚書嗎早廢晚廢都要廢,何不早廢”
一番混賬言論成功收到爹和大哥怒視,在兩人威壓下朱高煦怏怏地住了嘴不敢開口。
氣候越壞百姓越遭災,朝廷就越鼓勵百姓開荒農耕,越鼓勵農耕植被越遭殃。
朱元璋為得糧食以備災年,下旨鼓勵農人耕墾,為消農人顧慮,還特設律法保護農人墾田利益。
洪武開荒十二年的數目就達170萬余參,到十四年后大明普量土地,其田數達850萬余頃,乃華夏歷史之最。
這組數字并未保持多久,就被清朝突破,康熙末年達到851萬頃,雍正三年高達890萬頃,到乾隆中葉以后中原地區已無開辟之地
秦始皇a劉徹a李世民a朱元璋神情一動雍正讓官員納糧的皇帝
天幕語氣糾結農耕越多就代表人類與自然越無法相處,翻開各類氣候、災害書籍,上面都清晰寫著
歷代及本朝弊端,加上黃河失修、森林面積縮小,及不可控的宇宙變化太陽活動、氣
候影響等等,導致災害頻頻,發生周期越來越短。
這道選擇題直到近代還擺在我們面前要發展還是要環境
后世具體選擇后人沒有揭曉答案,而是直接道出明清未來
明朝北方地力貧瘠,旱則赤地千里,潦則洪流萬頃,農人只能采取廣種方式。
但廣種不代表豐收,明正統到成化年間,進化兩千年的北方農人重返上古時代,流浪于鄂豫川陜等地,開荒種地搭棚居住,開啟擱荒種田。
當地力荒廢后,便拋棄土南流至其它地區居住。
荒廢的土地裸露在太陽下,催生出蝗災肆虐當地,雨季降下洪水帶走有機物,使土地無法自我恢復。
等百姓重回這片土地時,面對貧瘠的土地只能廣種薄收,收獲糧食養不活家人時,又開始遷徒他地,整個過程簡直是惡性循環
南宋百姓聽聞目瞪口呆“咱們自從南渡數十年間,每至秋都祈上天降雨。生活已是艱辛,沒想到明清比我等活得更難。”
與明清一比,他們似乎好像活得不那么難
才怪為什么不跟唐朝比,要跟明清比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