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該拍什么呢?拍《風聲》?拍這部戲置景太復雜,成本非常高,還是算了!《聽風者》?這個故事不怎么樣,實在沒動力拍……
沉吟許久,許望秋發現適合這個時代,可以搬到過來用的國產片少得可憐。于是,他開始從國外尋找可以移植到國內的故事。當他想到韓國電影《暗殺》的時候,突然眼前一亮,整個人就像吊絲看到女神那樣,呵呵傻笑起來。
許望秋不是想翻拍《暗殺》,而是《暗殺》讓他想起了一個故事。上一世,他在電影院看《暗殺》的時候,頗為感慨的對女朋友說,這真是中國電影的恥辱,韓國人都跑到魔都拍暗殺叛徒的故事了,我們這樣的故事明明很多,像特科鋤奸,軍統刺殺漢奸,這些故事要是拍出來,絕對比韓國人的故事精彩,可我們卻沒有拍出來!
在1978年拍軍統刺殺漢奸顯然不可能,但拍特科鋤奸卻是可行的。
許望秋記得長影廠在八十年代拍過類似的故事,叫《誘捕之后》,還拍過陳庚的故事。雖然這幾部電影都拍得都不怎么樣,但至少證明拍這種類型的電影是可行的。
在想到這一點后,許望秋很快找到自己想要拍的故事了。
1929年8月24日,中央領導人在魔都秘密開會,叛徒白鑫引軍警包圍了會場,逮捕了與會的政/治/局/委員彭湃、政治局候補委員楊殷、JS省委軍委書紀顏昌頤以及邢士珍、張際春等領導人,中央軍委書紀*****臨時因故未與會而幸免。
*****等**領導人聞訊又驚又急,緊急部署對策,組織特科劫囚車營救,但因為種種原因沒能成功。1929年8月30日,彭、楊、顏、邢四人在魔都龍華警備司令部被殺害。叛徒的卑劣行徑與當局的殘暴激怒了革命志士們,中央決心懲處叛徒。
中央特科第二科,傳說中的紅隊情報科科長陳庚親自指揮了這次懲叛行動。1929年11月11日,當白鑫即將登車逃走時,紅隊隊員們按預定計劃從天而降,伏擊鎮壓了叛徒,并乘著人們驚慌奔跑的混亂之機,悄然隱去。由于事發的霞飛路位于當時的法租界內,此次特科懲治叛徒的事件影響很大,被各大報紙紛紛冠以“東方第一大暗殺”。
許望秋決定以暗殺白鑫為原型寫一個鋤奸故事,名字就叫《鋤奸》。當然,由于這個故事涉及到眾多領導,審查時會有麻煩,因此許望秋決定將整個故事改頭換面,中央領導改成了省委領導,魔都改成了濱海市,人物的名字也全部換掉。
許望秋沒有留過學,沒到好萊塢發展過,但他對好萊塢類型片有深入研究,反復研讀過《救貓咪》好萊塢劇作書籍。按照好萊塢類型片模式寫劇本,對他來說并不是難事。他按照好萊塢類型片的標準模式,將故事分為三幕,以軍警突襲會場為開端,營造出緊張氣氛,整個第一幕寫特科想要營救被抓走的同志,但營救失敗,四位同志被敵人殺害;第二幕寫特科查出叛徒是白鑫,但白鑫被秘密保護起來了,特科歷經重重險阻,查到了白鑫的真實下落,并制定最終的暗殺計劃。第三幕,特科伏擊成功,白鑫被擊斃。
按照好萊塢類型片模式,在電影進入到一半的時候會有個假高/潮,主角或者主角一方看上去馬上就要勝利了,但緊接著形勢會急轉直下,主角一方會遭到重大挫折。許望秋也決定遵循這一模式,特科隊員的刺殺行動早在敵人的意料中,其實是為了將他們引出來而設計的陷阱。整個行動小組大部分戰死,只有男主角和另外兩個戰士逃出生天。男主角扛起了重任,帶著兩名逃出生天的隊員經過周密布局,最終除掉了叛徒。
許望秋對自己的改編非常滿意,如果按照真實故事來拍,特科隊員直接把白鑫干掉,那整個故事會顯得比較平淡。增加一次失敗的刺殺會讓整個故事跌宕起伏,也讓故事更加扣人心弦;同時對主角的刻畫也大有好處。主角是個年輕人,是鋤奸隊的普通隊員,在隊友們大部分戰死的情況下他挺身而出,扛起了鋤奸重任,人物的成長軌跡也就出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