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過晚飯,劉林他們埋頭苦讀;而許望秋則開始思考拍電影的問題。就像鐘惦非說的那樣,許望秋要想拍電影,就必須要找人聯合執導,畢竟他只有十六歲,沒有拍電影的經驗,學校不可能讓他單獨執導。
不過聯合執導有個很大的問題,由于是兩個導演,理念上肯定有差別,在聯合執導的過程中難免會發生沖突。許望秋是學生,要是跟老師發生沖突,那劇組肯定聽老師的,對方可以輕松把許望秋架空。就像陸釧拍《尋槍》的時候直接被姜紋架空,除了蹲在墻角哭,毫無辦法。
所以,聯合執導的老師必須胸懷寬廣,必須能夠容人。最好是那種本身有電影拍,不會搶許望秋項目,只是掛名的老師。
如果能請動張克聯合執導,那無疑是最好的,他不可能架空許望秋,更不能搶許望秋的項目。不過他是導演系主任,不可能扔下系里的工作不管,跟許望秋一起拍電影。
許望秋將學校老師一一排除,最終把名字圈定在謝非身上。
謝非是第四代導演的代表人物,獲得過柏林電影節的金熊獎,水平很高,而且致力于培養年輕導演,絕對不會像姜紋那樣把許望秋架空;此外謝非是標準的紅二代,父親是延安五老之一的謝覺哉,有他壓陣可以減少很多麻煩。沒有比謝非更好的合作者了!
不過在找謝飛之前,許望秋必須把劇本寫出來。如果沒有一個好劇本,謝非是不可能陪許望秋“胡鬧”的,于是,劇本就成了許望秋現在面臨最大的問題。
許望秋希望通過電影來證明自己的理念,就不可能走新現實主義、新浪潮的路子,他必須拍商業片,但同時又不能拍爆米花電影。如果拍爆米花電影,那新浪潮的支持者們就會高呼,看吧,這種電影一點藝術價值都沒有。所以,許望秋只能拍那種商業性和藝術都有,而且結合得很好的電影。
其實商業和藝術從來都不矛盾,電影本身就具有商業和藝術兩種屬性。很多藝術片大師的電影在后人看來很沉悶,但實際上在當時是很受歡迎的。像費里尼、伯格曼等公認的藝術片大師,他們的電影其實票房很好的。只不過很多導演拍不了觀眾喜聞樂見的電影,又不愿意承認自己失敗,就用藝術片遮羞,說不是自己的電影不好,而是觀眾不懂藝術。
說到三大電影節,很多人認為三大電影節的入圍電影就是藝術電影,實際上不是這樣。比如《霸王別姬》、《活著》,以及李安的電影,其實都是商業片,只不過藝術水準極高。如果從類型片的角度來劃分,這些電影是通俗劇或者叫情節片。這些電影的劇作結構和敘事方式上是非常好萊塢的,它只不過在故事內容上是中國化的,帶有中國強烈的個性。
不過許望秋也不打算拍通俗劇,他的這部電影必須更加商業,而且藝術性還不能差。這聽起來好像難度很大,實際上沒那么夸張,因為現在中國電影的視聽語言太落后,只要在自己在電影中使用新手法,那自己的電影就開風氣之先,就具有了極高的藝術性。就像希區柯克的電影都是標準的商業片,沒有太深的內涵,但他在電影手法和視聽語言上的創造力,卻將他推上了最偉大導演的寶座。
如果可以許望秋想拍戰爭片,但戰爭片成本太高,沒有七八十萬搞不定。在這個時代拍戰爭片往往是政治需要,對電影廠來說,實際上是虧本買賣。許望秋是借錢來拍,到時候要還的,拍戰爭片顯然是不可能的。
權衡再三許望秋決定拍諜戰題材,用這個時代的話來說,就是驚險片,或者反特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