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捕》顛覆了東瀛人在中國觀眾心中的形象,過去大家對東瀛人的印象主要來自于《地道戰》《地雷戰》之類電影,萬萬想不到銀幕上那些被武工隊玩得團團轉的、蠢笨的東瀛鬼子搖身一變,竟成了追求正義和真相的化身。奶油小生迅速被拋棄,面容剛毅的高倉健成為年輕姑娘心中的偶像;而留外表清純,內心如火的真由美則成為無數男性的夢中情人。
《追捕》紅遍大江南北,對中國青年的愛情觀、審美觀都產生了很大的撞擊,成為街談巷議的焦點。以至于甚至多年以后,很多人開玩笑都還帶有《追捕》臺詞的痕跡,什么不要朝兩邊看、多么藍的天呀,什么神經病跟橫路徑二似的。
許望秋對《望鄉》和《追捕》興趣不大,也沒覺得有多好;不過他對《追捕》的出品公司大映株式會倒是很感興趣,主要是對大映公司的老板德間康快感興趣。
作為東影廠子弟,許望秋對戰爭片有特別的偏好。哪怕他因此死過一回,最想拍的電影還是戰爭片,想拍各種戰爭片,古代的、現代的、未來的。沒辦法,許望秋從小煙火中長大,對戰爭片的熱愛刻進骨頭里,烙印在靈魂中。
戰爭片是一種特別花錢的類型電影,成本比其他很多類型的電影要貴。因為拍戰爭片需要做大量的服裝,需要消耗大量的槍支彈藥。如果是古裝題材的戰爭片,需要搭建外景,需要制作武器盔甲,成本就更高了。
在正常情況下,電影成本高,只要票房好,根本不是問題。然而這最簡單的邏輯在這個時代的中國卻行不通,因為在1993年前中國電影是統購統銷,由中影公司統一收購。最開始是中影公司以70萬的價格買斷,后來漲到90萬,最后變成按拷貝結算。
拿秀影廠92年的電影《***》來說,票房高達1.3億,刷新了中國電影的票房記錄;但秀影廠卻只分到了500多萬,去掉成本最終賺了400萬。
一部成本130萬的電影,票房1.3億,但制片方只賺了400萬,這是何等的不公平,然而這就是現實。假設《***》成本是600萬,那么秀影廠不但賺不到,還會虧幾十萬。一部電影票房1億多,成本600萬就會虧損,這就是中國電影的現實。
正因為分賬方式極度不合理,再加上電影成本逐年上升,導致電影回本越來越困難,到了80年代后期國內幾家電影廠都陷入了困境。拿1990年來說,中國電影觀影人次162億,票房22.2億元,如果按照正常的方式分賬,電影廠日子會過得很舒服,但由于分賬方式極度不合理,電影廠全部虧損,北影廠甚至連供暖費都交不上。
很多人提到國企總說國企是垃圾,國企只會吸血,許望秋不知道其他國企的情況,對此不好評價,但電影廠肯定不是,電影廠是被吸血的對象。
許望秋想拍戰爭片,想拍大片,但這些電影成本高,回本非常困難,電影廠不敢投,也不可能投。在這種情況下,許望秋的唯一出路是搞合拍片,打通海外環節,把電影賣到海外,從而確保電影回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