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望秋點頭道:“對,我準備請他做特技指導。《獵鷹》特效鏡頭很多,需要特技方面的專家參與。《獵鷹》中的很多鏡頭爆炸和特效要一起做,需要你們配合。你陪我去北影廠走一趟吧。”
兩人從八一廠出來,直奔北影廠。許望秋他們在辦公室找到的張爾贊的時候,他正看啃英文資料。前些日子,張爾贊去了一趟美國。在美國他切實感受我們和別人在特效上的差距,于是,他搞了一些資料回來,刻苦專研,想要趕上美國人。
張爾瓚原本東北電影廠的攝影師,1954年國家要發展電影,急需故事片,組織上挑選了一批人到蘇聯學習,以便能拍攝和洗印彩色影片。魔影廠的戈永良原本是特技攝影的第一人選,但戈永良沒有通過政審,于是,這個任務就落到了張爾贊的頭上。
在蘇聯學習的過程中,張爾贊發現莫斯科電影制片廠圖書館內,有非常齊全的技術資料,但資料不外借,只能在圖書館閱覽。張爾瓚心生一計,跟管理員說自己不懂俄文,想拿回去請教翻譯。管理員同意后,張爾瓚便跟同伴把所有關于攝影、錄音、洗印等方面的書借回去,一頁一頁用相機拍下來。
1956年張爾贊畢業回國的時候,將這些資料帶了回來。在蘇聯學習時,張爾贊知道了蘇聯的紅外線遮片技術。所謂遮片技術其實就是摳像技術,又被稱為藍背景法;紅外線遮片技術就是利用紅外線進行摳像。這種技術蘇聯對中國保密,也不賣設備給中國。
張爾贊憑借自己學到的知識,以及從蘇聯帶回來的資料,經過幾年潛心研究,最終研制出中國第一臺35毫米活動遮片攝影機。從60年代到80年代初,北影廠出產的影片中,幾乎所有需要摳像合成的特技鏡頭都是靠這臺機器完成的。
許望秋找張爾贊就是沖著北影廠的摳像合成技術來的,因為《獵鷹》有些鏡頭只有摳像合成技術才能做出最理想的效果,用其他方法根本不行。
張爾贊看過《鋤奸》,也知道許望秋的大名,對他十分客氣:“去年《鋤奸》在北影廠放映的時候,我也在場。這部片子拍得太好了,煙火技術簡直讓人嘆為觀止!”
許望秋笑著道:“張前輩客氣了,《鋤奸》只能算是小打小鬧,這次我們準備搞一把大的。在這部電影中除了煙火技術,我們還會使用大量特效,包括遮片技術、以及模型特效的制作。我聽說北影廠的遮片技術特別強,所以,我就來向你們求援了。”
張爾贊聽到這話微微一怔,以前電影著特效,都是導演告訴他,有什么鏡頭,要什么效果,然后他去考慮用什么技術,沒想到許望秋直接告訴他要用遮片技術,不由問道:“不知道你做什么鏡頭要用遮片技術?”
許望秋沒打故事板,問張爾贊要了一支筆,一張紙,在紙上畫了一個畫框,在里面畫了一架直升機:“就拿這場戲來說,我軍在打下敵軍的雷達站后,敵軍一架直升機恰好過來了,向獵鷹小隊發動攻擊,獵鷹小隊用火箭筒把敵人的直升機打下來了。”
許望秋又畫了個畫框,畫了個小人,又畫了個圈圈,在上面寫上“飛機”兩個字,開口道:“直升機爆炸之后,落到地面,變成一個然后的大火球,向鋤奸隊員滾來。這個鏡頭只能用遮片技術,將演員和爆炸的飛機分開拍,然后合成在一起。要是讓演員和爆炸物在一個場景拍,實在太危險了。”
張爾贊驚訝地道:“沒想到你還懂遮片技術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