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望秋原來對在《獵鷹》中用航拍鏡頭只是構思,并不覺得有可行性。以現在的科技水平,玩航拍鏡頭,很難拍出理想的效果來。不過在與張爾贊交談后,他發現自己小看這個時代的科技水平了。
許望秋一直以為中國是到了八十年代才開始搞無人機的,沒想到從五十年代后期就開始相應的研究了;沒想到北航在無人機領域耕耘多年,甚至有專門的無人機設計研究所。
在了解到北航的信息后,許望秋決定請北航幫自己設計一架載得動攝影機的無人機,除此之外,他還打算請北航幫自己研制一套索道攝影系統。
在大疆無人機這種航拍神器面世前,拍空中鏡頭基本上就三種拍法,采用搖臂拍攝、采用直升機航拍、采用索道攝像系統。這些拍攝手段都有各自的特點,在拍攝角度和使用范圍上也存在一定限制。
搖臂拍攝安裝調試特別容易,操作也非常簡單,不過搖臂長度有限,延伸范圍只有幾米到十幾米,拍攝高度和運動速度,會有很大的限制。直升機主要是用來高空航拍,能夠拍大場面,但直升機不能飛得太低,沒辦法捕捉細節,而且費用貴,一般劇組用不起。
索道攝像系統是居于搖臂和直升機之間的一種設備,拍攝范圍從幾十米到上千米不等,主要是通過鋼索將攝影機吊到空中進行拍攝。這種設備應用非常廣,好萊塢電影大片、各種體育賽事轉播,國慶閱兵,以及晚會直播都能看到它的身影。
許望秋不知道索道攝影系統是什么時候誕生的,不過國內用這東西是在2000年之后,按道理來說,國外現在應該沒有這玩意。既然國外現在沒有,要是能提前把這玩意搞出來,那自己以及中國導演就能拍出好萊塢電影都沒有的驚人效果來。
在70年代,好萊塢出現了一批經典電影《教父》、《出租車司機》、《飛越瘋人院》等等,不過好萊塢并沒有統治世界。劇情片就算在好,海外觀眾接受程度也有限,這涉及到文化差異的問題。好萊塢橫掃世界是從《大白鯊》和《星球大戰》開始的,是靠高科技帶來的視覺沖擊實現的。喬治盧卡斯和斯皮爾伯格在好萊塢地位為什么那么高,就因為他們兩個開啟了電影和高科技浪潮,讓好萊塢成為了世界霸主。
現在好萊塢已經開始走上了重工業電影之路,開始走高成本、大制作的視覺路線,他們已經開始了征服世界之旅,只不過他們現在攻城略地的重點是歐洲,法國、英國、意大利等國家的電影很快會被他們打垮。歐洲人為了抵抗好萊塢會提出“文化例外”的主張,對好萊塢電影實行配額制,并對好萊塢電影的上映規模進行限制。這些政策對好萊塢的進攻會起到一定的限制作用,但無法阻止好萊塢統治歐洲市場。
在好萊拿下歐洲后就會把目標瞄準亞洲,首先拿下東瀛市場,隨后是新加坡、馬來西亞、臺彎等國家和地區,然后就是香江。說到香江電影**十年代,有些人會說,香江電影打敗好萊塢,統治了亞洲。其實這是一種錯覺,并不是香江電影有對抗好萊塢的實力,而是好萊塢的重心不在這邊。當好萊塢真正開始發力,香江電影根本沒有抵抗的能力,海外市場一個個丟掉,最后連香江本地市場都丟掉了。香江電影崛起只是歷史的偶然,而香江電影衰落是歷史的必然。因為香江市場太小,根本不可能發展出重工業電影來。
現在好萊塢攻城略地的重心在歐洲,國產電影只要走大制作路線,靠著資金投入和市場規模,打敗東瀛電影、香江電影和臺彎電影,統治東亞和東南亞市場不難。不過幾年之后,好萊塢就會殺過來。與好萊塢正面碰撞靠人海戰術是沒有勝算的,必須以高科技對高科技,以視覺奇觀對視覺奇觀,以重工業對重工業。
單靠一個索道攝影系統當然不可能對抗好萊塢,不過搞出索道系統可以提升國人從事電影技術研發的信心。除此之外,索道系統可以對外出口,為出口公司賺回大量的外匯;而這些錢又可以投入到電影相關研發中去,逐步形成良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