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起婧聽到這話眼眶有些紅了,她雖然號稱左/派的當家花旦,但在香江根本就沒有影響力可言,屬于三線明星。她之所以能被稱為左派的當家花旦,不是因為她有多紅,而是因為整個左派電影真的沒人了,和她同期進長城的女演員基本上都走了。
作為在長城堅守了十年的老臣,現在聽到左/派電影要重新崛起,鮑起婧真的感慨萬千,流淚著淚道:“這些年來,我一直相信國家會越來越強,相信左/派電影會重新崛起的。我終于等到這一天了!這是我今年聽到的最好的消息!”
殺青宴結束之后,許望秋回到房間,躺在床上思考香江市場的問題。上一世,在1982年,長鳳新合并成了銀都機構,不過由于銀都機構的創作觀念與香江主流脫節,拍不出觀眾喜聞樂見的電影,香江電影的黃金十年幾乎跟銀都機完全無關。
其實銀都機構本來是有機會翻身的,《少林寺》轟動海內外,取得了驚人的成績,李連杰也因此一炮而紅。如果銀都機構能抓住李連杰,抓住《少林寺》,制作成系列電影,完全有可能強勢崛起的,從而恢復左/派電影在香江的榮光,可惜銀都沒能抓住這次機會。
這其中的原因很復雜,有體制的原因,也有統購統銷的原因。《少林寺》在國內的票房超過一億元,但發行的35毫米拷貝只有488個,銀都機構在國內只能分到439萬,去掉成本200萬,在內地市場就賺了239萬。由外左派電影在香江受到壓制,有很難從國內獲得足夠的收益,銀都機構一直處于窮困潦倒的狀態。到了八十年末期,香江別的電影公司一部電影投入上千萬港幣,而銀都電影的成本只有200萬。銀都只能走小成本文藝片的路線,最終陷入了惡性循環。如果不是國家扶持,銀都機構早就破產了。
現在的情況完全不同了,銀都機構變成了出口公司在香江的子公司,銀都機構的電影在國內可以直接分賬。這一世《少林寺》拍出來,票房就算一億,那銀都機構可以分3500萬,換算成港幣就是1.4億。
背靠內地市場,銀都機構完全可以成長為香江市場的巨無霸。銀都機構可以憑借自己強大的實力完全將徐客、許鞍華等導演招攬到旗下,讓他們成為左派電影的干將。上一世徐客拍了《智取威虎山》,這一世不用等到2013年,在1983年就可以拍。
國內能拍商業片的導演太少,單靠許望秋他們幾個,想在二十年內建立起完善的電影工業幾乎是不可能的。其實好萊塢也不只美國的好萊塢,而是全球的好菜塢,因為其電影工業的觸角伸向全球,采取了全球電影分工的模式。中國電影要想實現工業化也必須走這條路,把香江優秀的人才都吸納過來,比如鮑起婧,比如袁合平,比如徐客,讓他們成為中國電影產業的一環。
11月11號,后世光棍節這天,《獵鷹》劇組完成了在滇南的拍攝。兩天之后,《獵鷹》劇組返回北平,在北影廠特技攝影棚中進行最后的特效拍攝。
這些需要在特技攝影棚中拍攝的特技鏡頭主要有兩種,一種是特技攝影,一種是摳像合成。其中難度最大的是獵鷹小隊的火箭筒打中敵人的直升機后,直升機落到地面,向著屏幕翻滾而來的鏡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