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許望秋提議跟皮爾-卡丹合作,除了解決中國電影代表團出國訪問的服裝問題,最重要的是希望借助皮爾-卡丹的力量,提升中國電影服裝和化妝的水平,為中國電影工業化積蓄力量。
提到電影工業化,人們最先想到的是大成本大制作,似乎眼花繚亂的特效就是工業化。這是一種特別嚴重的誤解,電影工業化最重要的是專業分工,把專業的事交給專業的人來做,而中國電影工業化最大的障礙就是缺乏專業人才。
在后世有一部叫《破冰行動》的電視劇,其中有歌情節曾經引起了很多爭議,戲中的禁毒大隊隊長戴的手表是江詩丹頓。有觀眾罵導演瞎搞;有觀眾猜測隊長是黑警,有觀眾分析原型人物在年輕的時候就做到電信地區分公司的經理,有錢買江詩丹頓。實際上隊長不是黑警,也不是有錢買江詩丹頓,而是道具不懂。根據劇情需要隊長需要戴表,道具就到市場上去買。道具不懂表,就在市場上買了一塊看起來很漂亮的表,給演員戴上,結果是山寨版的江詩丹頓。
這樣的現象在國產影視作品中特別普遍,服裝、道具穿幫的現象層出不窮。導致這個問題的根本原因在于,缺乏專業人才。對國內電影行業稍微有些了解的人都知道,國內影視作品中燈光有70%的人來自河南的燈光村,而道具很多主要是河北的一些村子。這些人沒有經過專業的電影培訓,也沒有足夠強大的專業技能,往往是跟著熟人干,摸索出一點經驗。讓他們做一般性的東西能做,但如果要做的東西他們沒見過,根本就做不出來。
其實拍電影跟做工程項目是一樣的,工程項目涉及到設計、土建、結構等專業,對應到電影拍攝中就是劇本、化妝、道具等環節。做工程項目中每個環節都需要專業人士來著;如果每個環節都有大量非專業人士,那做出的工程往往是豆腐渣工程。
中國電影之所以爛片層出不窮,最最要的原因就是,從制片到導演,從燈光到美術,充斥著大量沒有專業技能的人員,這也是中國電影工業化的最大障礙。連專業的技術工人都沒有,想搞工業化簡直就是在空中搭建樓閣。
中國電影在服裝和化妝領域跟國外的差距特別大,因為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國內是沒有太多的穿衣自由的,化妝就更不要替了,擦點百雀羚都有可能被說成資產階級習氣。而法國在時尚領域特別強,巴黎是世界時尚之都。許望秋希望通過跟皮爾-卡丹合作培養出專業能與國際接軌的服裝師和化妝師,進而提升中國電影的服化水平。
雙方都有心合作,都覺得這是能夠雙贏好事,皮爾-卡丹為出口公司,以及演員提供贊助的事就定下來了。當然,具體怎么合作,具體怎么操作,還需要反復溝通,直到最終達成協議。
在合作的事敲定之后,許望秋跟皮爾-卡丹信馬由韁的閑聊。在閑談中,皮爾-卡丹講到了他剛剛收購不久的馬克西姆餐廳。
19世紀末,一名叫馬克西姆-加雅爾的人在法國皇家大街創立了馬克西姆餐廳。受貴族子弟帶動影響,馬克西姆餐廳逐步發展成為巴黎上流社會年輕人聚會的俱樂部,曾吸引了來自各國的政要、經濟界名家以及文學藝術家。
1981年,皮爾-卡丹以150萬美元的價格買下了瀕臨破產的馬克西姆餐廳。在收購的馬克西姆餐廳后,皮爾-卡丹將其改造成為大眾法餐廳,馬克西姆由神秘、高端變成大眾品牌,因此吸引了一大批普通大眾前往,在極短的時間內便起死回生。
皮爾-卡丹看著許望秋,看似隨意地道:“你覺得我在北平開一家馬克西姆餐廳怎么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