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趕緊增加場次!你們多放兩場會死啊!”
“你們經理呢?讓你們經理出來!”
廖海林聽到現場觀眾大聲嚷嚷,要求增加場次,甚至要求通宵放映,他只覺雙腿一軟。差點坐在地上,我的個媽呀,通宵放映,那我不是夜里還要跑?還讓不讓人活了!
與觀眾對《獵鷹》的熱烈追捧不同,整個評論界對《獵鷹》完全采取了無視的態度,根本就沒有《獵鷹》的評論面世;仿佛《獵鷹》不值一提,仿佛《獵鷹》根本不存在。
現在向新浪潮、向歐洲學習已經成為文藝界主流,商業片被視為洪水猛獸,被視為藝術上的墮落,只要商業片上映,要么被評論界無視,要么被圍攻。去年北影廠的《神秘的大佛》慘遭圍攻,罵得中影公司差點不敢放映。
許望秋一直力主想好萊塢學習,發展中國的類型片,自然是這些人的眼中釘。他們對《獵鷹》是恨不得撕成碎片,踩上一萬只腳。但《獵鷹》不是一般片子,講的是自衛反擊戰,而且得到了中央領導的高度認可,要是批判這樣一部電影,那簡直是跟國家唱對臺戲。他們不敢批《獵鷹》,就選擇了無視。
不過這種沉默很快被打破,在最新一期的《電影藝術》上刊發了鐘惦棐對《獵鷹》的長篇評論。鐘惦非三月份就看了《獵鷹》,對電影的評價非常高,覺得許望秋在《鋤奸》的基礎上又有突破。看完電影后,他專門寫了文章。只不過《電影藝術》五月中旬出版,直到電影上映幾天后,他的文章才與公眾見面。
鐘惦非在文中寫道:“《獵鷹》的情節跟《渡江偵察記》有些相似,主要講我軍偵察小隊到越軍陣地偵察流動重炮的位置,電影展現越自衛反擊戰中的英雄奮勇向前,不怕犧牲的,革命英雄主義氣慨。充沛的革命激情,重大的主題思想,出色的視聽語言,讓《獵鷹》成為戰爭電影中不可多得的精品。套用邵牧君的話,《獵鷹》是一部里程碑似的作品,世界戰爭片的歷史要分兩段來寫了。
最近兩年關于電影應該是更藝術,還是更娛樂的討論甚囂塵上。整個文藝界普遍認為,電影是藝術,而追求娛樂效果是藝術上的墮落。《獵鷹》有很多創新和突破,藝術水平無疑是非常高的,但同時電影受到了觀眾的熱烈歡迎,很多地方一票難求。
真正好的文藝作品,真正優秀的電影,不僅能夠給人以思想的教益,同時也必然應該給人以藝術的審美享受,使人得到樂和休息。忽視文藝的審美功能,排斥文藝的娛樂作用,會使文藝脫離群眾,走進死胡同去。同樣,視文藝的教育作用和認識作用,把文藝的娛樂性強調到至高無上甚至絕無僅有的地位,也會使文藝創作走偏方向。那種把文藝的教育、認識作用和審美、娛樂作用絕然對立起來,仿佛一提教育作用就是不要娛樂的觀點是非常危險的。
有娛樂效果的電影不一定不藝術;而追求藝術性的電影也不能絕對避免商業,商業和藝術不應該是絕對對立的。《鋤奸》和《獵鷹》都是在藝術上有突破,藝術水準很高的電影,但這兩部電影都受到了人民群眾的熱烈歡迎,做到藝術和商業雙豐收。我認為《鋤奸》和《獵鷹》是中國電影的標桿,雅俗共賞應該成為中國電影人的共同追求。
回避電影的商業性,鼓吹電影商業越遠越好,鉆進“純藝術”的唯美主義的牛角尖里去,必然會削弱中國電影的生存根基,脫離廣大人民的喜愛,使中國電影的路不是越走越寬,而是越走越窄。這是《獵鷹》告訴我們,而我們必須警惕的。”
鐘惦非在電影評論界擁有極深的影響,是中國電影美學的奠基人。在他的《獵鷹》的評論面世之后,整個文藝界沒法再無視《獵鷹》,各種評論紛紛出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