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體育界的故事可以寫一本書的話,那么中國女排和日本女排的這一本,應該是所有中國體育代表隊的故事冊中最為厚重也最為精彩的一本。
在60年代初,大松博文執掌東瀛女排之后,根據東瀛人的身體素質,發明了滾翻墊球以加強防守,同時發明了勾手飄球、雙手前臂墊擊等技術,開辟出強調防守和一傳技術的細膩打發。在1962的的第四屆世界女排錦標賽上,由大松博文訓練的東瀛女排銳不可當,以3比1力克夙敵衛冕冠軍蘇聯隊,并對其他球隊都連續保持3:0完勝,轟動世界,東瀛女排也因此被稱為“東洋魔女”。
1965年4月21號至5月23號,中國排協邀請大松博文教練來到魔都,訓練中國女子排球運動員。排協從全國挑選了山東、西川、魔都和遼寧四支女排接受訓練。大松博文的訓練包含了“三從一大”精神,即從難、從嚴、從實戰出發和大運動量訓練。他的訓練方法、訓練思想和訓練作風,在中國排球界乃至整個體育界引起了極大反響,奠定了中國排球日后成長和騰飛的基石。
1974年袁偉民執掌中國女排后,中國女排開始慢慢崛起,逐漸成為亞洲強隊,不過面對東瀛這個世界冠軍的時候非常吃力。在幾乎所有人眼中,東瀛女排是不可戰勝的,中國隊基本上是“逢日必輸”。
1977年在東瀛舉行的女排世界杯上,中國隊以3比2力克東瀛隊,但后在面卻連續輸球,只獲得了第四名。在頒獎的時候,東瀛隊選手和第二、第三名的外國選手,高舉著獎杯,向觀眾致意。中國姑娘只能站在地板上,她們還拿到了組委會發的一塊黃手絹,按規定,她們得不停地揮動黃手絹向得勝者慶賀。
頒獎儀式只進行了短暫的二十分鐘,但女排姑娘們卻感覺像站了漫長的一個世紀。回到休息室后,姑娘們手里握著那條令人一言難盡的黃手絹,默默無語。不知是誰起的頭,輕輕唱起了電影《洪湖赤衛隊》插曲:“月兒高高掛在天上,秋風陣陣,湖水浩蕩……”眾人紛紛附和:“沒有眼淚,沒有悲傷,只有仇恨滿胸膛……”
在那之后,中國女排開始玩命似的訓練,打東瀛隊的時候都會拼命。主教練袁偉民更是痛定思痛,認為中國隊最大的問題是主攻高度不夠,東瀛王牌主攻白井貴子身高1米82,而中國的主攻楊希只有1米76,而張蓉芳只有1米74,打起來非常吃虧,因此,他非常堅決的將北平隊的大高個郎平選進了國家隊。
18歲的郎平彈跳、力量十分出色,但技術比較粗糙,而楊希身高技術純熟,經驗豐富,再加上長得有點像山口百惠,在東瀛擁有極高的人氣。袁偉民直接讓郎平頂了楊希的主攻位置,讓她跟張蓉芳搭檔打主攻,引發了不小爭議。
1978年的亞運會上中國女排遺憾的輸給了東瀛女排,獲得了亞軍。一年后袁偉民率領姑娘們卷土重來,戰場變成了在香江舉辦的亞錦賽。這一次中國女排沒有讓冠軍從手中溜走,在決賽中以3-1戰勝東瀛女排,第一次成為亞洲冠軍。
現在的中國女排已經成長為世界強隊,陣容已經日臻完美,張蓉芳、孫晉芳、陳招娣等都已經逐漸成熟,郎平也已經成長為世界級主攻,可謂是兵強馬壯。國人對她們寄予了極高的期望,希望她們能夠拿下冠軍,實現中國三大球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