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時三十分,劇組來到了神奈川三浦半島的長濱海岸。這里是日本著名的游覽勝地。夏天,游人如織,簡直連下腳的地方沒有。但在料峭春寒的一月中旬,卻冷冷清清,寂寞得很。
今天要拍的是電影的的第48場戲,描寫的是劇中主人公,中國棋手況易山的兒子阿明剛到東瀛學棋,與東瀛小孩沖突的戲。小阿明在東瀛的戲份只有三場,劇組不可能讓一個小孩長時間呆在人生地不熟的外國,肯定是先拍他的戲份。
東瀛拍電影沒有開機儀式,現在國內也不信那一套,開機拜神那種亂七八糟的玩意只是在香江流行,還沒有傳到內地影視圈來。現在國內哪個導演開機搞拜神儀式,絕對會被當成搞封建迷信的典型而被批判。
許望秋以往拍戲是分好了鏡頭再拍,佐藤純彌習慣到了現場在分鏡,但工程流程其實還是一樣的,同樣是走位、打光、排練、微調、拍攝五步。
佐藤純彌將三國連太郎,扮演小阿明的中國演員劉新,以及東瀛小演員叫到現場,安排他們走位。佐藤純彌讓他們走了兩遍戲,把表演的區域確定下來。攝影助理根據演員走位,在地上做好了記號,對演員進行提示,免得演員演著演著走到鏡頭外面去了。
在走位完成之后,佐藤純彌讓幾位演員去化妝,而他開始跟許望秋、攝影師張一謀,以及其他主創討論具體分鏡的問題,攝影機架在什么地方,采用什么景別。
在帶著演員走位的過程中,佐藤純彌就在腦子里構思出了具體的分鏡頭方案。他現在要做的是跟眾人分享自己的方案,并討論方案是否可行。他直接道:“我是這樣想的,像是近景鏡頭,拍攝阿明和森川扭打,然后切成大全景,拍攝阿明和森川扭打,緊接著,松波跑進鏡頭,將阿明和森川拉開……”
佐藤純彌從影多年,水平還是有的,他對這場戲的分鏡四平八穩,幾乎挑不出毛病,但也沒有任何亮點可言。許望秋輕輕搖了搖頭:“這部分是松波的回憶,我覺得還是從松波的視角來拍比較好。我是這么想的,先給一個全景,阿明和森川在打架,一群東瀛小孩在旁邊起哄。這時候鏡頭是靜止的,然后鏡頭突然開始動了,向著阿明和森川他們快速推過去。當鏡頭推成特寫的時候,鏡頭外傳來松波的聲音‘住手!你們干什么’,然后鏡頭切成全景,松波把森川拉開。這樣可以更好一點,鏡頭邏輯更完整的。”
佐藤純彌仔細想了想,緩緩點頭道:“這樣分確實更好。鏡頭先是靜止的,然后突然往前推,觀眾會覺得奇怪,鏡頭怎么突然就快速向前推進了。等到松波的喊聲出來,鏡頭切成全景,觀眾看到松波拉開森川,就會恍然大悟,剛才鏡頭之所以快速推進,是松波看到了阿明和森川打架,快速朝他們跑過去,要將他們拉開!”
在場眾人也都紛紛點頭:“這樣分鏡頭確實更好,邏輯更加清晰。”、“我也覺得這樣更好。”、“這樣鏡頭推過去的時候,是有懸念的,更加吸引人。”
在這個時代,很多導演特別喜歡玩推鏡頭,尤其國產電影經常會有那種急推的鏡頭。本來是遠景鏡頭,然后鏡頭飛快朝人推過去,推成特寫鏡頭。這種鏡頭看起來好像很炫,但實際上完全沒有邏輯。鏡頭為什么要運動,鏡頭為什么要推?導演是拿不出合理的解釋的,唯一的理由就是炫。優秀導演的電影,鏡頭的架設,鏡頭的運動都是有邏輯支撐的。
討論完分鏡之后,劇組的人員都開始忙碌起來,張一謀扛著攝影機選區機位;美工按照攝影機的鏡頭所見范圍清理場地,添置、整理道具;燈光組開始布光。
在布光完成后,佐藤純彌開始安排演員排練。在電影正式開機前,大部分演員都安排了排練,但小阿明的扮演者劉新是新人,而且剛到東瀛幾天只是熟悉了劇本,并沒有專門的排練。再加上今天是他第一次穿上和服和木屐,加上不懂日語,一時難以入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