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一謀他們對西柏林了解有限,但柏林墻卻是耳熟能詳。他們在廣播中聽過無數次這個詞,知道是這堵墻將柏林劃分成了資本主義的西柏林和社會主義的東柏林。吃過早飯過后,他們就跑來跟許望秋商量,想去看看柏林墻。
許望秋到過柏林很多次,但他沒有見過真正的柏林墻。當他2010年第一次到柏林的時候,柏林墻已經拆了整整20年。由于當初拆柏林墻拆得太過徹底,他只在一處在尼德爾克爾新納大街看到了一小段遺址,并沒有看到完整的柏林墻。許望秋也想看看完整的柏林墻是什么樣,便同意了張一謀他們的建議。
從酒店出來,許望秋他們買了一份地圖,順著大街往柏林墻方向走。這個德國東北部城市所特有的杏色陽光,在清晨的空氣里像蜜糖一樣地汩汩流淌。冷空氣歡呼著涌進鼻子,擦亮了許望秋他們昏昏沉沉的思緒。
沒過多久,許望秋他們便站在了柏林墻邊。許望秋見過柏林墻的遺址,倒沒有太意外,張一謀他們卻是大失所望,在他們的想象中柏林墻應該類似于長城或者西安的城墻,高大巍峨,視覺沖擊力很強。眼前的柏林墻卻不過是一道長長得望不見頭的三四米高的鋼筋水泥墻,高大巍峨、視覺沖擊力、曲線、錯落、起伏……一樣都不占,既沒有什么美感,也談不上藝術價值。
唯一讓張一謀他們覺得有意思的是,西德人民把這道平淡呆板的水泥墻變成了生動幽默的畫廊,在這塊巨幅畫布上任意揮灑想象涂抹色彩。艷麗的色塊,抽象的圖案,粗大的字母,讓冰冷的柏林墻有了生氣。
許望秋他們沿著柏林墻漫步,仿佛在歷史隧道中穿行。行走間,張一謀突然停下腳步望著柏林墻,頗為感慨地道:“其實我們中國也有一道柏林墻。”眾人正詫異,卻聽他又道:“只不過那道墻是水做的。”
大家都反應過來,知道張一謀說的是彎彎海峽,雖然彎彎海峽不像柏林墻那樣直接體現出工程形態,只是一道天然屏障,但依然隔開了海峽兩岸。
許望秋他們知道為什么說這個,他們聽張一謀講過,張一謀大伯48年的時候去了彎彎,之后就斷了聯系。直到1981年,張一謀大伯得知他們還在,但由于搞不清楚內地形式,怕給母親添麻煩,從就從彎彎托人到美國,轉了一大圈,給母親寄來了一張家庭合影。在斷了音信幾十年之后,張一謀的奶奶在91歲高齡,終于收到了大兒子的一張六寸全家福。
張一謀深深地嘆了口氣道:“前些天,我回家的時候,去了奶奶家一趟。奶奶家的小桌,上面鋪著塑料布,奶奶就在桌前,燈光底下,戴著老花鏡,一遍遍看照片,一邊看一邊掉眼淚。照片的四周都被摸黃了,摸黑了,卷起來了,奶奶還看,還掉淚。”
大家都嘆了口氣,不知道該說什么好。
張一謀繼續道:“從我小的時候開始,奶奶就經常搬個小板凳坐在巷口,向遠處張望。大家都知道,奶奶在等人。三個兒子,一個去了彎彎,一個失蹤,生死不明,她的最大愿望就是能見兩個兒子一面。”
許望秋安慰道:“79年國家就已經發布《告彎彎同胞書》,調整了對彎彎的政策,提出通過商談結束軍事對峙狀態,開放三通、擴大交流,為兩岸的共同繁榮攜手奮斗的美好愿景。兩岸恢復往來只是時間問題,你奶奶肯定能見到你大伯的。”
張一謀雖然覺得奶奶已經92歲,恐怕很難等到那一天,但還是堅定地點頭:“我也是這么想的,奶奶會見到大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