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知柳皺眉道:“那我來拍不會被屏蔽嗎?”
許望秋翻了翻白眼:“你又不是主角,你拍這部電影只會被提幾句,不會被屏蔽。”
吳知柳郁悶地道:“那也比我好多了,你拍電影好歹還能露臉,我就只能被提幾句。”
“誰讓你是配角呢,配角不就是為了襯托主角的光輝形象而存在的嘛。行了,不扯這些沒用的。還是說你這個劇本。”許望秋瞎扯幾句,回到了正題上,“你這個劇本整體結構還可以,但感覺還比較粗糙,細節上還需要打磨。電影最后處理得不好。我覺得最后以劉老莊連舉行新兵入連儀式比較好。我不知道劉老莊連的入連儀式是什么樣,但我聽我哥說過他們連的入連儀式,是非常動人的。”
許望秋站起來,現場演示入連儀式:“許望川!到!你是白刃格斗英雄連第多少名士兵?我是白刃格斗英雄連第二千三百九十七名士兵,我為我自己驕傲,我為我之前的二千三百九十六人驕傲!張成!到!我們連有多少年歷史?我們連誕生于1938年,至今有34年的歷史,在這34年里,參加了兩百多場戰斗,捍衛了軍人的榮譽……”
他輕輕呼了口氣:“我哥退伍好幾年了,但說到入連儀式依然會激動。我哥他們連跟劉老莊連的入連儀式可能會有差別,但大致流程應該差不多。入連儀式拍出來會非常有力量,象征著一種傳承,說明劉老莊八十二烈士他們的精神沒有被遺忘,依然被傳承著。這樣處理比直接打一段文字更有力量,也更加動人。”
雖然許望秋只是簡直演示了一下,但吳知柳依然覺得覺得激動人心。他覺得將入連儀式作為電影的結尾是非常妙的主意,就道:“我拿回去改。”
吳知柳離開后不久,劉衡帶著《十三將士歸玉門》劇本來了。
劉衡不但將《十三將士歸玉門》的劇本寫出來了,而且寫了兩稿。第一稿是從耿恭的角度寫的,講耿恭他們是如何堅守,以及最后如何返回玉門關的;另外一稿則是從范羌的角度來講,講范羌如何帶著兩千援軍克服重重困難,將耿恭他們帶回玉門關的。
由于講述者不同,所呈現的主題也有所不同。以耿恭為主角這一稿主要講為什么要守。耿恭他們在缺水缺糧的情況下誓死不降,苦苦堅守了一年多。等到范羌率援軍到來的時候,整個隊伍只有二十六人。是什么支撐著耿恭他們堅守到最后,是這一稿想要呈現的。
以范羌為這一稿,主要講為什么救。在這一稿中關于救不救的討論出現過兩次。一次是朝堂上,大臣之間的辯論。第二次是援軍打下柳中城后,就要不要翻過天山去救耿恭再次發生爭論。最后救援大軍分給了范羌兩千士兵,讓他帶兵救援。為什么要救耿恭他們,花這么大的精力去救耿恭他們到底值不值,是這一稿想要呈現的。
這兩稿寫得都不錯,也都相當有意義,不管哪一稿拍出來,都能拍成好電影。
許望秋覺得以耿恭為主角,故事比較復雜,不但出場人物眾多,而且涉及到多座城市。要將這個故事拍出來,不但需要制作大量的鎧甲,還需要大量置景,甚至得修一座漢城才行。沒有一兩千萬投資,恐怕是搞不定的。以范羌為主角這一稿,相對來說要簡單很多,需要搭建的場景也沒那么多,要好拍很多。
權衡之后,許望秋選擇了以范羌為主角這一稿。除了更好拍外,他覺得范羌這一稿涉及到生命價值的問題,更具有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