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部凝聚了萊昂內11年心血的作品,在戛納自然受到了媒體和觀眾的瘋狂追捧。
《美國往事》講了這樣一個故事,幾近垂暮的面條潦倒回鄉,發現原來當年害死幾個好友的竟然是麥克斯。他借面條和警察之手除去伙伴,自己則金蟬脫殼,吞沒了團伙的巨款,改頭換面之后躋身政界,成為上層社會的名流,并把面條心愛的姑娘據為己有。面對多項指控無法脫身的麥克斯懇求面條殺死自己,幻想以此贖回自己的罪孽,但面條拒絕了,他堅定的認為自己好友麥克斯在很多年前就死了。沒能得到面條原諒的麥克斯自殺了,像垃圾一樣死在了垃圾車里。
《美國往事》和《教父》三部曲非常相似,都是以小見大,反映時代的杰作,只不過所站的角度不同。《美國往事》講的是友情和愛情,而《教父》講的是家庭和親情。就技法而言,《教父》無疑更出色一些,各方面都達到了完美的程度。許望秋也更喜歡《教父》,但他認識的人中更喜歡《美國往事》的也不少,他們覺得《美國往事》里的兄弟情更動人。
229分鐘的電影放完,字幕還在滾動,但整個電影宮里所有觀眾都站立了起來,所有人都挺拔地站著,用力拍著雙手,用掌聲向主創表達自己的敬意。
萊昂內帶《美國往事》來戛納的時候,心里是有些忐忑的,生怕電影在第一站就遭遇滑鐵盧。此時聽到現場如潮的掌聲和尖叫聲,他終于放心了,臉上露出了燦爛的笑容。他和電影的主演們走上舞臺,向現場觀眾表示感謝。
聽著現場排山倒海的掌聲,看著臺上笑容燦爛,沉浸在喜悅中的萊昂內,許望秋微微嘆了口氣。他知道將近4個小時的片長對電影公司來說還是太長了,《美國往事》在戛納獲得的好評沒有改變電影的命運,電影公司還是會對影片進行剪輯,將片長刪減為139分鐘。
片中所有閃回段落幾乎全被遭閹,萊昂內用心良苦的普魯斯特式結構被生生剪成了“美國”猶在,而“往事”難尋的單線直敘。最終導致整部電影語焉不詳,成本4ooo萬的影片只帶來53o萬美元的回報,票房慘敗,還被評為當年最差十部電影之列。
這個打擊使萊昂內心力焦瘁,此后再也沒有拍電影,并在五年后郁郁而終。
其實在電影史上,像《美國往事》這樣,最開始受到非議,并逐漸被埋沒,直到多年以后才重新翻案的電影有很多,比如蘇聯和古巴聯合拍攝的電影《我是古巴》。
1962年,曾因《雁南飛》獲得戛納電影節金棕櫚大獎的蘇聯導演卡拉托佐夫是受蘇聯政府之托,拍攝一部反映古巴革命的電影。作為詩電影的代表卡拉托佐夫,在電影中通過美得令人窒息的鏡頭語言,展現了被壓迫者的尊嚴和靈魂,完成了為革命的辯護。
只是1964年《我是古巴》上映后,蘇聯和古巴的反應都非常冷淡。古巴人認為片中的古巴呈現的是脫離實際的刻板印象;回到蘇聯,這部電影則被認為是思想幼稚。由于冷戰的原因,這部電影也沒能在歐美國家發行,從此再也沒有被提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