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蘇聯解體后,《我是古巴》首次在美國特柳賴德電影節放映,次年又在舊金山電影節放映,獨立小公司里程碑影業很快買下了影片的發行權,并在1994年的一次試映會上吸引到了馬丁-斯科塞斯前來觀賞。斯科塞斯看完后驚為天人,他表示,如果這部片當時不被禁映,有機會讓全世界觀眾看到,那今天世界電影的面貌會是另外一個樣子。
在斯科塞斯的協助下,《我是古巴》1995年3月在紐約正式公映。斯科塞斯不但自己為電影站臺外,還拉來了科波拉一起為影片搖旗吶喊。在他們的推動下,《我是古巴》的價值終于被重新發掘,并成為歐美藝術電影圈頂禮膜拜的神作。
中國也有類似的電影,費穆的《小城之春》。1948年正當整個國家現在貧弱于戰火的泥潭時,曾執著過響應現實的《狼山喋血記》,《孔夫子》等電影的費穆,卻推出了一部講述婚外情的電影《小城之春》。盡管片中主角發乎情,止乎禮,在當時的情況下,這個故事還是招來一片罵聲,批評多的是和社會與政治角度展開影響,《小城之春》從此銷聲匿跡。
8o年代初期,在香江電影評論協會以及知名文化學者黃愛玲等機構和個人的推動下,《小城之春》重新被發掘出來。隨后影片頹敗的畫面、灰色的基調、壓抑的情緒以及先鋒的語言,打動兩岸三地華語電影圈,也震動了世界影壇,《小城之春》獲得了應有的認可。
1997年,著名影評人戴錦華在法國主持中國電影之夜。當《小城之春》放映完后,驕傲的法國人不相信在中國能在1948年拍出這樣的電影。法國記者們蜂擁而上,圍著戴錦華問:“你們是不是搞錯制作年份了?”
戴錦華驕傲地道:“沒錯,這時候中國已經出現了所有你們引以為傲的新浪潮電影語言。”于是,那些充滿懷疑的法國記者們統統閉上了嘴巴。
《美國往事》、《我是古巴》,以及《小城之春》是不幸的,在電影拍出來后,沒有得到應有的認可,導演也都沒能等到自己最杰出的作品被世界認可的那一天;但他們也是幸運的,歷史最終還是將應有的地位還給了他們。
他們都是電影史上偉大的失敗者,他們都是電影世界的傷心者!
許望秋看了看沉浸在幸福中的萊昂內,又看了看陷入狂歡中的影迷,心想至少在這個時刻,他們都是幸福的;給更多電影機會,從全世界發掘優秀的影片,這大概就是電影節最大的意義吧!
從電影宮出來后,許望秋來到新聞發布會大廳的外面等萊昂內。等了將近一個小時,萊昂內和電影的主演從里面出來了。他走上前,對萊昂內道:“萊昂內先生,《美國往事》是一部杰作,一部偉大的作品。不管發生什么,這一點都不會改變。希望能看到你的新電影。”
說完,許望秋留下一臉懵逼的萊昂內離開了。他清楚自己不可能改變《美國往事》被刪減的命運,也不可能改變萊昂內未來的命運,但有些話不說出來,他心里就不舒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