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國各愛其人,則足以拒秦;使秦復愛六國之人,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誰得而族滅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后人而復哀后人也注2。”
“唐代詩人杜牧的阿房宮賦這段話精確的解釋了六國乃至于秦朝滅亡的根本原因。想要你的王朝世世代代,那就愛民愛民愛民。百姓生活安定了,國家就不會滅亡。然而詩人總結的再好,統治階層卻學不乖。于是代代又代代,使后人而復哀后人。”
“聽秦王破陣樂的將士最初為何降,因為他們的皇帝丟下他們跑了;安西軍為何孤軍外懸四十多年無外援,因為皇帝放棄他們了;睢陽城為何苦守數月無后援,因為太上皇和皇帝忙于爭權,而他們成了上層統治者博弈的犧牲品。”
“李世民做為君主真的是完美無缺嗎未必太宗晚年時曾歷數自己為君時做的不好的地方,諄諄教導兒子不要犯自己犯過的錯誤,殷殷期盼子孫可以做的比自己更好。自古只見君負天下,不見天下負明君。”
“唐高宗也確實是一位不錯的繼任者,然之后的太宗子孫,那可是真是一代不如一代了。歷朝歷代,每一個覆滅的王朝都是統治者先背棄百姓,而非百姓天生反骨。我贊揚那些敢于反抗壓迫的勇士,亦稱贊那些有志挽國家于為難的忠義之士。”
“我們繼續說第四位巾幗英雄,這位巾幗英雄叫遲昭平,與呂母是同時期人。我這么說,大家猜到了吧不錯,遲昭平也是一位農民起義領袖。就在呂母起義的同年秋,遲昭平于河阻中現平原城西南聚眾數千人起事。”
“起義軍抗官稅,蕩府衙,殺豪紳,掠貴族,扶危濟弱,分糧與貧苦百姓,一時聲威大震注3。我前面就提過,對于土地兼并的王朝末年打土豪分田地永遠是最佳策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在這樣的策略下,遲昭平部迅速擴張,在與徐異卿部匯合后,隊伍迅速發展到了10萬之眾。”
“起義軍攻打縣郡和地方豪強的營堡、鄉聚,殺貪官污吏,從牢獄中拯求身陷囹圄的無辜百姓,沒收府衙官庫和貪婪的宦官、王孫、公侯剝削而來的的糧食和財物,分給貧苦百姓,深受廣大貧民的擁護,給王莽統治集團以沉重打擊注3。”
“隨著王莽統治集團的土崩瓦解,遲昭平的名字也被載入了秦漢農民起義的史冊之中注3。在漫長的歷史長卷中,這位巾幗英雄的名字也在熠熠閃光展示女性的尊嚴與驕傲,激勵著后人反壓迫的道路。”
“哪里有壓迫,哪里就有反抗,正是無數呂母、遲昭平英雄人物前仆后繼,英勇無畏的抗擊殘暴的統治者,才能徹底瓦加如王莽等殘酷統治階級的統治。才能撥開云霧,為百姓爭得生存空間。”
哪里有壓迫,哪里就有反抗無數飽受昏君奸臣欺凌的百姓被打開了一扇未知的大門。而一些已經走上反抗道路的起義者,心中的信念越發堅定起來。
插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