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登基后,親自把這首樂曲編成了舞蹈,再經過宮廷藝術家的加工、整理,成了一個龐大的、富麗堂皇的大型樂舞。秦王破陣樂婉轉而動聽,氣勢雄渾,極富號召力,可以說是巨唐鼎盛的象征注1。”
“當時,唐僖宗李儇正帶著殘兵敗將狼狽,經過鳳翔時,命被自己貶謫的丞相鄭畋死守鳳翔,然后不顧鄭畋的勸阻,繼續逃命去了。皇帝的昏庸和黃巢起義軍的強大,讓守軍失去斗志。他們氣暈了想要繼續抵抗的鄭畋,趁著鄭畋病倒決定向義軍投降。”
“降表寫好了,雙方決定辦個宴會松一松氣氛,不想宴會上竟奏了一曲秦王破陣樂。聽到恢弘的秦王破陣樂,列座的官兵忽然淚流滿面。憶起了他們的太宗陛下,被昏君奸臣和藩鎮割據打擊的七零八落的巨唐之心又活了,不愿降了。”
“鳳翔百姓聽聞宴會之事,也紛紛到衙門請愿,表示愿與大唐共進退。于是大家憋著這口氣硬生生又給大唐續命了一波。”
“不管是鳳翔唐軍和百姓,還是孤軍外懸,沒有任何后援,卻固守邊疆近五十年,直到最后一個白發兵倒在沖鋒之路的安西軍。孤守數月,終因沒有后援而糧絕城破,滿城軍民無一降者的睢陽城,他們拼死護衛的不是拋棄他們的統治者,而是太宗陛下一手締造萬國來朝的巨唐啊”
“因一首與之有關的曲子讓一個將覆滅的王朝又續命了二十年,縱觀千古也就那么一位,不愧是大唐臣民的白月光。”
經歷了玄武門后,登上皇位的李世民,在這冬日里聽著天幕之言卻是渾身都暖洋洋。
對于這位戎馬出身,弒兄殺弟上位的年輕君王,不僅大唐的百姓不確定他能不能做好大唐這艘巨船的掌舵人,便是李世民自己夜深人靜時也常常會生出疑慮,不確定大唐在自己手里會不會變得更好。
如今知道自己將來做的不錯,李世民并沒有得意起來,但已經有了更多的信心。天幕的稱贊讓他明白了一件事,在后世人眼中,他做為皇帝的作為遠比如何得到皇位重要。
同時,李世民也漸漸放下了對天幕的擔憂。之前主持人的一些觀點,以及她明目張膽地鼓勵百姓反抗,都讓皇帝們擔心天幕會對朝廷的統治產生危險。可現在李世民知道,天幕的存在時兩面性的,于明君那會是助力,于昏君那才是不利因素。
李世民自然不會認為自己是昏君,因此他對天幕的擔憂大大減少,同樣有這種想法還有劉邦等其他君主。天幕是個不確定因素,但只要自己做好君王之職,那天幕也是最大的助力。
“可惜的是太宗陛下和太宗子孫終究是兩碼事,戎馬半生,麾下將軍不滅一國都不敢稱將軍的太宗陛下,子孫卻搞出了國度六陷天子九逃的笑話。太宗陛下愛民如子,可以為百姓沖鋒陷陣,太宗子孫卻在逃亡的路上燒橋,斷了追隨其后的百姓退路,讓他們直面反賊的刀兵。”
“古代文人別的不說,粉飾太平的文字游戲總是極為擅長。比如唐朝天子九逃,是天子九遷;徽欽二帝和堡宗被俘,叫做北狩;永嘉治亂和靖康恥后,統治階級狼狽逃竄叫做衣冠南渡”
“君為輕,不是說君不重要,君的性命輕賤,而是相對于整個國家和人民,君并非重要到非你不可。君王的責任是保護國家和百姓的安寧,能夠履行這份職責的君王,才是天下人的君王,若擔不起這份責任,使國家處于危險之中,危及社稷,麻煩你讓個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