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的黨羽能夠屢屢讓李世民吃虧,不是他們能力有好,而是李建成命好,生為長子,嫡長的太子身份在三綱五常的封建王朝占據了輿論上的優勢,而皇帝李淵也正好忌憚李世民的能力,故意抬舉李元吉打壓李世民。”
“結局大家都知道,三天后,六月初四玄武門之變來了。李建成和李元吉知道將人得罪死了,正打算趕盡殺絕,卻不敵李世民這用兵如神的天生領袖。這兩個家伙事情做了才急匆匆考慮下一步,而李世民卻是走一步算三步,早在他們步步緊逼時就不動聲色把棋子都落在了該落的地方。”
“這個皇帝中的領兵第一人,比誰都清楚什么是兵貴神速,所以李世民甚至都沒有好好修養一番等身體康復,就果斷出手了。”
“玄武門之變給我的感覺是起事的日子應該是臨時決定,但棋子卻是早就落下的。簡單的說就是李世民早有防備,但并沒有決定要動手或者何時動手,而李建成和李元吉幫他下定了最后的決心,落下了最后一子。”
“促發玄武門之變除了李世民中毒,還有一件事,就是突厥大軍來侵。這怎么說呢我想李世民這時候最憂心的應該不是自己被李元吉取代,畢竟他的部下那么容易被太子黨拉攏,太子黨也就不會極力打擊秦王部將了。”
“李世民當時最擔心的應該是這些唐軍跟李元吉出征,能活多少的問題啊他這個時候,再不出手大唐最精銳的秦王所部可能就要提前成為歷史了。”
“那么我們再說一個假設結局,李世民中毒失救,會怎么樣在李建成與李世民相爭期間,太子黨也曾想挖李世民墻角。但懂得都懂,雄主總有些讓人想要誓死追隨的特質,李世民也是如此。”
“太子黨挖墻角不成,就極力打壓,李世民的部將基本都因太子黨的打壓受過貶謫和不同程度的羞辱。比如投靠李建成的寵妃尹德妃之父尹阿鼠將從其門前經過的李世民謀臣杜如晦打成重傷,張婕妤為了奪取李神通因戰功被封賞的良田在李淵面前告李世民和李神通黑狀。”
“可以說,李世民的部將與太子黨的仇怨不止是派系問題,還大多結過私仇。這也體現了李建成的能力不足,你看他拉攏的都是什么人射殺百姓為樂的齊王李元吉,靠女兒發跡卻囂張跋扈毆打朝廷命官的尹阿鼠,依仗皇帝寵愛謀奪功臣賞賜的寵妃,就挺蛇鼠一窩的。”
“一旦李世民身死,他這些被太子黨迫害過的部將會如何須知李世民的部將很多都是反王出身,可不是忍氣吞聲的孬種,這些人除了李世民誰也壓不住,誰也不會服。不管是為了報仇還是為了保全自身,他們都不會坐以待斃。”
“一旦發現大唐沒有自己的容身之處,這些桀驁的文臣武將若忠心一點會擁立秦王府的小世子起兵復仇。秦王妃長孫氏柔中帶剛,看似柔弱,卻是個能在關鍵時刻隨丈夫上戰場,生死與共的剛烈女子,世子李承乾年幼卻聰慧過人。”
“秦王府文武班子齊全,成事可能性不小。但主少,變數大,最好的結局就是秦王部撤出長安,以待將來。而悲觀一點,就是秦王部下的武將再度各自扯反旗了。這兩種結局都是大唐內亂,等突厥大軍一到,遭殃的可就不止長安百姓了,或許就是再度天下大亂了。”
大唐百姓,尤其是關中和長安百姓皆是議論紛紛,對李建成為太子一事頗為不安。而有些在朝中立的官員已經決定上折請皇帝改立太子了,反而是秦王部眼下不便于動起來。
“當然李建成可能也有后招,比如李世民死后立即攻擊秦王府,斬草除根。即便僥幸成功,那問題來了,秦王還有在外領兵的部將呢一旦秦王府被滅,你說他們會是大唐的忠臣,還是舉起為主復仇的旗子反唐”
“所以我說李建成下毒后,根本沒有考慮過后果,考慮過自己能否掌控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