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天幕都說秦王是最后的勝利者,必勝的結局,若是不趁著太子落了下風,踩上兩腳,為她慘死的孩兒出氣何況,以前不稀罕從龍之功是從龍之功有風險,如今秦王勝出幾乎是板上釘釘了。
萬貴妃只想求個后半生的安慰,保娘家平安和兒子的祭祀。錦上添花或許回報不大,但萬貴妃所求本就不多。古人講究身后事,若能賣秦王幾分好,日后能為兒子過繼一脈子嗣,萬貴妃也就不用擔心自己死后,兒子無人祭祀了。
不同于萬貴妃因兒子的死仿若枯萎的心又因齊王之死活泛了起來,尹德妃和張婕妤的心情就沒那么美妙了。二妃素來得李淵寵愛,今年才剛生了李淵的第八子和第九子。這兩個小皇子竟與秦王府上的三個侄兒輩同年。
年輕美貌的庶母與年輕英俊的嫡子放在一起,無事都要惹人遐想。因天幕揭露二妃與太子和齊王關系匪淺的事情,二人沒少被其他后妃嘲諷。
前朝隋煬帝y辱庶母之言在長安城也沒過去多少年,自天幕說到尹張二妃與太子和齊王關系匪淺后,坊間關于四人的風流言就開始蔓延了。這些話傳著傳著就開始變味,甚至已經有人開始懷疑那宮中兩個小皇子的身世。
即便李淵因著謠言生了疑心,對兩個兒子有了疙瘩,也只是冷落,不至于動了殺心。若是想開一點,謠言是真是假,李淵都不必太過在意。反正不是兒子也是孫子,都是李家血脈。
當然了,李淵可能沒有那么想得開就是了,若不然也不會冷落了尹德妃和張婕妤。
過了幾日,平陽公主回京,先入宮見了李淵。據說公主不知道說了什么觸怒龍顏,李淵發了好大脾氣。然平陽公主卻是全須全尾的離開,還轉道去了太子宮見李建成。
從太子宮出來,平陽公主卻沒有去見關系更好的二弟李世民,而是直接回了自己府邸。因平陽公主見了李淵又見了李建成卻不曾見過李世民,不少人都有些摸不著頭腦。平陽公主沒有去見李世民,秦王李世民似乎也沒有求見平陽公主的意思。
如此過了三日,太子李建成突然在朝堂上請辭儲君之位,并舉薦弟弟李世民為儲君。太子李建成主動退一步,對于在兩個兒子之間左右為難的李淵而言,本該高興。可實際上,李淵的臉色卻比李建成的臉色還難看。
廢李建成立李世民,李世民一旦成了儲君,參政就更名正言順了。近來朝臣和反王都爭相于李世民示好,并不是秘密。若李世民為儲君,反王主動歸唐,那李淵是殺還是不殺
殺,這些反王是沖著李世民而來,李世民若不想自會前程,就會為保全歸唐的人與李淵叫板。不殺,這些反王是沖著李世民歸唐的。不消多久,李世民這個儲君的勢力、聲望就能全方面壓過李淵,李淵很快就會成為另一個傀儡皇帝。
意識到李淵不想自己辭卻儲君之位的真實原因后,李建成卻生出了幾分莫名的快意。莫看李淵為了在兒子之間玩平衡,不顧李世民的戰功,多有打壓,偏心李建成。
實際上,李建成和李元吉都不覺得自己有被李淵偏愛,他們覺得李世民才是被偏愛的那個。全因李淵偏愛李世民,讓李世民常年在外領兵,縱容李世民功蓋他這個太子。
在子女之間玩平衡,原就是極易翻車的事情。這種蠢事李淵今日做了,歷史上的李世民在自己做了皇帝后同樣也做了。
若有不同大概就是李淵是為了自己的權利,玩平衡,結果招來多方怨恨。而李世民是真的同時愛了兩個兒子,卻為了所謂的一碗水端平,養廢了兩個嫡子。然這些都是后話,暫且不說了。
李淵此人十分自私,但也很是識時務。
歷史上的玄武門之變后,李建成、李元吉被殺,李淵意識到大勢已去,擋箭牌沒了,就痛快的答應立李世民為太子并禪位。如今朝堂上下齊心逼他改立太子,李建成本人都不愿爭,李淵自沒有那一意孤行的本事。
于是在李建成請辭太子之位后,短短一個月,李唐就完成了改立太子的整個過程。冊封李世民為太子后,距長安最近的反王王世充就浩浩蕩蕩地派人送來了賀禮。主打一個歸唐不歸唐另說,討好一下未來的圣君總是沒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