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在云南的周王和永樂朝的周王馬上留意到了自己的兒子朱有爋,決心要對這個兒子嚴加管教。現在的周王已經不是以前的周王了,因為天幕對他的稱贊,周王對名垂千史這件事意外的熾熱,自然不許自己兒子敗壞他的名聲。
“老朱駕崩時,建文帝不許他的叔叔們奔喪,所以藩王們是派兒子入京奔喪,朱高熾三兄弟也是因此被扣留在京中為質。朱高煦的舅舅徐輝祖覺得朱高煦品行不端,私下提點他,結果朱高煦不聽就罷了,還偷走了舅舅的愛馬,回北平途中經常擊殺官民,讓燕王都為人所恨的地步。”
“靖難后,朱高煦得淇國公丘福、駙馬王寧支持謀立太子,但因世子朱高熾仁賢得人心,又是老朱立的燕王世子,朱棣最終還是立了朱高熾。”
永樂朝朱棣已經立了朱高熾,本要朱高熙就藩。然因朱高煦不甘心就藩,加上天幕之故,尚未離開南京。
“太子之位已定,但朱高煦并不甘心,常以唐太宗自比,向朱棣索取天策衛為護衛。這真是我見過最不要臉的碰瓷。別說軍功,朱高煦遠不如唐太宗,僅品行,與太宗就是兩個極端。”
“唐太宗以君為舟,百姓為民,可以說是古代最看重百姓的圣君,朱高熙卻依仗戰功恃功驕縱,多行不法之舉。同樣是兄弟之爭,太宗在玄武門政變前不曾以卑劣之舉陰謀陷害過太子,但朱高煦卻收買朱棣左右,挑撥是非,陷害太子,致使解縉冤死、黃淮入獄。”
“明主,即便是要爭上位,也多不屑于制造冤獄的小道,更喜歡直擊要害。”
“最典型的就是唐太宗,殺兄弒弟,夠辣手了吧可他對太子舊人卻十分優容。這才是君主的果決和氣度,對李建成、李元吉狠,是為了最快穩定局面,讓太子黨徹底絕了死灰復燃的念頭。”
“對其黨羽輕拿輕放,是因為他要團結朝廷上下,讓臣子更方向地為朝廷出力,而不用提心吊膽,怕被清算。每一步,每一個選擇都是如何最快的穩定朝局,有利于國,而非放縱自己私人情緒。”
“朱高煦的一舉一動都是效仿當年李建成和李元吉太子黨收買后妃挑撥離間,陰謀陷害,制造冤獄之舉,談什么以太宗自比。”
朱高熾聽得忍不住點了點頭,他二弟確實太過驕縱了。
“我們說回被低估的朱高熾,其父朱棣抽走北平所有精兵帶著兩個弟弟迎戰老將耿炳文30萬大軍,連戰告捷。建文帝增兵至五十萬,以新秀李景隆換掉了老將耿炳文。然朱棣為避免兩線作戰決定先援救永平迎戰山海關的吳高及出兵大寧。”
“這于朱棣是一場豪賭,因為他抽走了精兵,老家北平周邊據點如涿州、雄縣等兵力嚴重不足,李景隆的五十萬大軍不費吹飛之力就兵臨北平城下了,此時被留守北平的世子朱高熾僅有老弱病殘一萬人。”
“但朱高熾卻帶著這一萬人,守住了北平城。有說是因為朱棣給朱高熾留了老將,嗯想當年李淵也給李元吉留了靠譜的人輔佐。因為身體原因,朱高熾無法親自上陣,但他卻起到了一城主心骨的作用。”
“在李景隆兵臨城下之前,朱高熾就開始不分晝夜督治守城諸事,安撫城內軍民。因世子朱高熾鎮定自若,朝廷大軍壓境,北平就要起戰事了,城內百姓竟全無慌亂。朱高熾禮賢下士,請城內熟悉軍事的老兵和有才識的文吏一同商議應戰之事,城內無人不為之盡心。”
“雖不能親自參與作戰,朱高熾卻堅持以身作則四鼓起,二鼓休,做好各方調度。身邊的人擔心他的身體,勸他休息,他覺得父親在外冒險,為人子不可太過安逸,更加用心守衛北平這個燕軍后方根據地。”
朱棣微微動容,當年朱高熾守北平因為一些事情,他并沒有覺得這個兒子做了多了不得事情,甚至一度父子生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