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良玉為朝廷將軍南北征戰不休,對于自己治理的石砫亦是兢兢業業。她為土司時,將石砫境內治理的井井有條,許多百姓逃往石砫得以安居樂業。”
“百姓因被朝廷壓迫,才追隨李自成、張獻忠這些人起義。然不管是李自成還是張獻忠,他們作為農民義軍領袖,卻沒有為百姓謀福祉,行事殘暴,著實令人可恨。”
“明末的遺憾,不是大明的覆滅,而是反抗腐朽朝廷的起義領袖,竟與腐朽的朝廷并無區別。不管是朝廷還是李自成、張獻忠,他們只管爭權奪利,無人在意百姓的死活。”
“若有個人能脫穎而出,平定天下,管他是世家貴族,亦或是平民乞丐,那也是條活路。可惜,與宋末年一樣,明朝末年亦始終沒能夠出現一個可以擔起這樣責任的人物。我終于明白,并非所有的亂世都會有個蓋世英雄出來收拾殘局。”
“明末的亂世沒有劉邦、沒有李世民,沒有朱元璋,卻有許多項羽和曹操。更可怕的是他們只學了項羽、曹操屠城的暴戾,卻無項羽的勇武、曹操的城府謀略及治理才能。”
“上位者想要爭權奪利,原也沒什么,偏還一個個都目光短淺。想要逐鹿天下,卻還貪圖財色。他們身邊沒有張良、樊噲這樣的諫者嗎有李自成的部將李巖就常勸其尊賢禮士,除暴恤民、假行仁義,禁兵淫殺,收人心以圖大事注1。”
“闖軍入京前勢如破竹,離不開李巖的諸多諫言。入京后,李巖也多次請李自成嚴肅軍紀和招撫吳三桂父子。但李自成卻飄了,不僅沒有聽李巖的諫言,還在不久后因忌憚李巖得民心,聽信佞臣牛金星之言,屈殺李巖兄弟二人,加速了大順的崩潰。”
明末,因天幕之故,大順軍攻打京城失利后,李巖多次進諫李自成,當務之急乃是收攏民心。
天幕斥責李闖入京后失卻民心,恰好李巖頗得民心,甚至闖軍之前不少贏得百姓支持的策略皆出自李巖,李自成對其已生忌憚,加上牛金星之流詆毀,李自成早已經容不下李巖,不想才有想法,尚未動手就被天幕揭露了。
聽得天幕之言,李巖的弟弟李年勸兄長自立,李巖卻不太愿意。覺著自己先反明,如今再棄李自成,豈非如那呂布一般成了三姓家奴。
李巖這般,李年及其部下卻不贊成,他們本就是起義軍,沒有太多忠君思想。且聽了許久的天幕,或想成就一番功業,或想求個太平盛世,并不愿一味愚忠。
若是追隨如那天幕所言的唐太宗之輩便罷了,卻哪里不愿意為了某個昏庸之主陪葬。正如天幕所言,唐太宗的凌煙閣功臣,也不乏換了許多主公,憑什么他們最初追隨李自成,就一定要給他陪葬
“若劉邦如李自成一般短視,入咸陽時,殺掉進諫的張良、樊噲,縱軍奸淫擄掠,何來后來的大漢朝可見樊噲常有,而能納諫,克制己欲的劉邦不常有。所謂以史為鑒,如何打天下,坐天下,已經有那么多前輩給出了正確示范,有些人是依樣畫葫蘆都不會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