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回秦良玉,朝廷沒有軍餉,平叛之事不了了之。實際上有軍餉,且贏得一時,也難挽大廈之將傾了。”
“土地兼并,統治階級沒有節制的剝削加上伴隨小冰河世紀而來的水旱災難,蝗災、疫病,讓百姓沒了活路。農民起義此起彼伏,沒有張獻忠、李自成也會有王獻忠、張自成,這是當時的社會矛盾所決定。”
“若將大明比作一艘巨船,腐朽的統治階級就是腐蝕著巨船的白蟻。手段柔和,除不掉白蟻,手段過于激烈,又怕被蛀空的船體坍塌的更快。崇禎皇帝沒有和熹皇后扭轉乾坤的能力,亦沒有太祖朱元璋殺貪官和鎮場子的能力,所以這艘大船注定會傾覆。”
東漢,鄧太后翻閱著手上的奏折,卻是滿面愁苦。
與那晚明一般,鄧太后所在的大漢也是內憂外患。即便天幕出現,增加了臣工百姓對她的信心,也泄露了一些有利于他們的信息,但天災卻不會消失,諸羌和南匈奴卻不會因此臣服。
崇禎皇帝朱由檢聽著天幕苦笑不已,在天幕的提點下,他倒是狠得下心殺些個貪官污吏來救國。可正如天幕所言,這個場子能不能鎮得住啊
如天幕所言,這些世家和大小地主大多并無忠誠可言,即便知道引清軍入關可能導致百姓被屠戮,但只要有利于自己和家族,他們依舊會毫不猶豫的這么做。因此既要殺雞儆猴,又不能像天幕中的李自成入京一樣,逼得這些人魚死網破,這個度如何把握是個問題。
“知其不可而為之,世上有些事是不問能不能,但求該不該。即便知道大明的頹勢,可這亂世之中尚未看到新的出路,這條道也就只能繼續往前走,故秦良玉并沒有放棄。”
“既不能主動平亂,那么防御呢畢竟朝廷不去平亂,不表示人家不會打上門。因此,秦良玉向巡撫陳士奇建議派兵守十三個關隘,居險而守,可以事半功倍。然而陳士奇竟然拒絕了,秦良玉于是又找巡按劉之勃。”
“劉之勃倒是很贊同秦良玉的建議,但這位巡按大人手下卻無兵可派注1。有兵的不聽勸,聽勸的不領兵,主打一個無路可通。”
“因為朝廷和地方官員的不作為,張獻忠大軍長驅直入。這期間,秦良玉也曾意圖救援明軍,阻擋張獻忠的攻勢,然終寡不敵眾。”
“秦良玉為明王朝奉獻一生,丈夫蒙冤而亡,兄弟、子侄多為朝廷戰死,對此她卻毫無怨言。即便是到了這樣的地步,秦良玉依舊覺得自己既受國恩,應忠于國,忠于君,當與反賊勢不兩立。”
“然張獻忠部入川大勢不可逆,秦良玉只得退守石砫境。秦良玉無余力討伐張獻忠,但在她手上吃了不少虧的張獻忠同樣不敢招惹秦良玉。張獻忠在川時到處招納當地土司,卻始終不敢打石砫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