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歐洲的火器并非一開始就比我們強,明朝時,永樂大帝朱棣就看到了火器的力量,建立了練習火器的神機營。朱棣是對火器頗為重視的一位帝王,但奈何后人不肖,一代不如一代,坐吃老本。”
“明后期的皇帝沒有朱棣那么重視火器,但即便是朱由校這樣的昏君至少也曉得火器的重要性,知道購進新式火器,令人學習先進的火炮技術來武裝軍隊。滿清入關前,因明朝的火器吃過不少虧。后滿清入關,接收明朝的遺產,接受了許多當時非常先進的火器。”
“比如清初三藩之一的耿仲明就原是明朝重點培養的炮兵部隊。崇禎朝時禮部尚書徐光啟部聘請葡萄牙火器專家為講師,在登州為耿仲明等人西式火炮學、彈道學、數學、測量學。這支登州兵因此成為明末最精銳的部隊之一。”
“崇禎皇帝殉國后,孔有德、耿仲明挾持部眾,帶領火器工匠、各式火器叛明降清,因專業性較強這支部隊并沒有被拆分,成建制保留。后耿仲明的孫子耿精忠與吳三桂一起發起三藩之亂,給了以弓馬騎射為優勢的清軍極大的教訓。”
“康熙皇帝認識到了火器的厲害,一度很重視火器的發展,還組建了清朝第一支獨立的火器部隊漢軍旗火器營。時明末火器大家趙士禎曾發明大明掣電銃,但因清軍無法掌握掣電銃的精髓發揮不出威力,清軍火器營多裝備兵丁鳥槍。但是”
“對,還有但是越明白火器的厲害,滿清的統治者就越擔心一件事火器那么厲害,要是落到漢人手里怎么辦因此雖然從西方引進技術更先進的燧發槍,卻因滿清統治者害怕漢人掌握這種先進火器,推翻自己的統治,禁止工匠研究生產,只被當做皇帝和王公大臣的玩物。”
“嘖”劉邦聽得甚是嫌棄,若是有這樣的神器,他要打匈奴豈非手到擒來
“機會常有,而善于抓住機會的統治者卻不常有。清朝康熙時,曾經有個再度領先于世界的良機。”
年輕的康熙皇帝精神一震,他現在畢竟還年輕,沒有晚年的那些毛病,還是滿腔野心要做個名垂青史的明君。主播的態度讓他不喜,但大清的未來更讓他擔心,聽到自己有個好機會,立時豎起了耳朵,生怕錯過。
“三藩之亂時,康親王杰書為奉命大將軍,征討耿精忠。時有一奇才戴梓以布衣應聘從征,戰后論功行賞,戴梓被杰書舉薦給了康熙皇帝。”
“戴梓,竟然是戴梓”康熙皇帝有些驚訝。
戴梓被康親王舉薦給他就在不久前,知其能詩善文,康熙便任命他為翰林院侍講,與高士奇同時入值南書房。雖然知道戴梓有些才華,但皇帝尚不解他到底多有才,能得天幕這般稱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