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網絡上有個梗,說的是諸葛亮要是早知后事,麻煩丞相出師表再寫寫,哈哈,這有點難。畢竟丞相也看不到幾十年后的人才啊,以丞相在世時的朝廷,出師表寫得再長,估計也少有人能活過阿斗。”
“阿斗可是活到了曹魏傳完五代帝王,被司馬家篡位立晉之后。我都不知道感慨阿斗能活,還是感概老曹家短命。”
“說回正題,事物紀原和七修類稿是稗官野史,加上宋人修正史不乏離譜之事,明人更是熱衷造謠了,因此官方對此說法是有待考證。”
“然古代少數民族確實有用人頭祭天的風俗。就人類文明而言,雖會有朱元璋這種缺德開歷史倒車搞殉葬的,但大體進程是在往前走。因此說饅頭是祭祀時人頭的替代品這種說法比較可靠。”
“且我們亮亮丞相是誰那可是在我們認知中除了生孩子無所不能的六邊形戰士。對于饅頭、包子的發明發明者是諸葛亮這件事,我本人是深信不疑的啦”
“緊隨三國而來的晉代,束皙餅賦中說,初春時的宴會上宜設曼頭,晉人盧諶的祭法也有春祠用曼頭記錄,證明了饅頭在魏晉時期確實是常見祭品。但晉以后饅頭又一度被稱之為餅了。”
“唐宋時,大約是因為磨面技術提高,面食變得更常見了。對是更常見了,我們的先祖培育種植稻、黍、稷、麥、菽即現在所說的水稻、黃米、小米、小麥和大豆有很長的歷史,但在古代即便是秦始皇和漢武帝很難吃到香香軟軟的大米飯。”
“對于時間線較早的帝王,最好的主食就是一碗小米飯,而百姓能吃上粗糙的麥飯和豆飯就算不錯了。但對于現代百姓而言,小米就是想換個口味時煮飯煮粥加一點,基本沒啥人會把小米當主食。至于什么麥飯和豆飯,就更人吃了。”
阿宋打開一個柜子,里面是透明的米桶、罐子和各色小袋子“南方人以米飯為主,單米就分為秈米、粳米和糯米。秈米按種植時間早、中、晚秈米,口感會有一些區別。又因品種和產地分絲苗米、中國香米、泰國香米等。”
“粳米同樣分早、中、晚粳米,有珍珠米、水晶米、東北大米等。雖然我是南方人,但非常喜歡東北大米,黑土地種出來的大米特別香,然后就是多產自南方的絲苗米。以前偶爾也買過泰國香米,比國產大米要貴好幾倍,聞著很香,但口感一般,沒什么嚼勁。”
“對于我們來說容易烹煮的大米飯是最棒的主食,很多講究的人家甚至會在家里放多種米,什么適合煮粥,什么適合做成米飯,什么適合做煲仔飯。”
“但在古代別說那么多選擇了,想要吃一碗大米飯都不容易。因為在唐之前經濟文化中心與政治中心一樣都在北方的黃河流域,北方可種植水稻的地方不多,南方種又運送困難,因此水稻這種作物并不被重視,甚至在最初五谷之一并沒有稻,而是麻。”
“且因為脫殼技術落后,不管是米飯還是麥飯都需要手工舂米。舂米那可是件苦差事,漢高祖的戚夫人就是因為受不了舂米之苦,唱了一首舂歌坑死了兒子劉如意。”
漢宮之中,戚夫人聽到這里就懷疑是呂后殺了自己母子,又跑去和劉邦哭。戚夫人很善于哭,善于哭和愛哭是兩回事。有些人哭只會招人厭煩,而對于有些人而言,哭就是他們的最好的武器。
戚夫人就是此道的高手,她在跟著劉邦出征關東時,曾日夜哭泣纏著劉邦立她的兒子劉如意為太子,還真哭得劉邦動了廢太子的念頭。若非呂后得了留侯張良的良策,或許戚夫人就給兒子哭來太子之位了。
自天幕只言片語透漏太子劉盈不成器后,戚夫人就覺得自己兒子劉如意有很大機會,更是沒少去和劉邦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