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轍雖曾位列執政,但晚年也沒少和他哥一樣被貶來貶去,宋朝是君主與士大夫共治天下,文官犯罪很少被處死,常見折騰人的方式是貶謫。官至宰相的基本都會經歷一下貶謫,奸臣蔡京還創了四起四落最高記錄呢”
蘇軾與蘇轍兄弟倆面面相覷,此情此景,他們是不是應該抱頭痛哭啊
這個想法一閃而過,兩人都搖了搖頭,還是不要啦
“相較于蘇轍撈哥哥,其實我們蘇大學士被太后們撈的更多。才華出眾的蘇東坡很得太后們喜歡,沒少因此得到寬赦。”
“元豐二年,蘇軾任湖州知州,給皇上寫了一封湖州謝表。大家都知道蘇軾文采出眾,散文、詩詞都非常好,還感情充沛,于是這封用詞不夠謹慎的奏表就被新黨抓了小辮子。即北宋著名的文字獄烏臺詩案。”
“蘇軾坐牢103天,新黨欲置其于死地,可以說幾次差點被砍頭,此時人情冷暖就表現出來了。蘇轍自然想撈哥哥,但撈不起來。而朋友有想撈他的,也有在就此遠離他的,意外的是已經致仕退休,曾是新黨領袖還貶謫過他的王安石竟上書勸說皇帝,救他命來了。”
蘇軾和蘇轍有些意外,在回來守孝之前,新帝已露出變法的意圖,王安石為首的改革派開始占據上風。蘇家兄弟倆都屬于守舊派,能預料到未來可能會和革新派的王安石起什么沖突。聽到王安石貶謫他,蘇軾并不意外,意外的是王安石也來撈他。
蘇軾屬于守舊派,卻不是司馬遷那種迂腐堅定的守舊派。他反對變法,是擔心變法會傷及百姓。相對于新黨說什么都反對的守舊派,蘇軾的更理性,反對是出于具體事實中存在問題的考量,而非維護階級利益。
這些日子聽著天幕,蘇軾有些觀念已經有了變化。他意識到大宋確實需要一場變法,然如何變法是關鍵。畢竟聽天幕之意,王安石最后失敗了。可現在變法才剛開始,若是提前知道了變法的弊端,是不是能補足王安石變法的不足呢
與其如天幕所言,雙方今天東風吹到西風,明天西風吹倒東風,最后倒霉的都是百姓,為何不能各退一步,想個折中的法子比如像天幕所言,先試點,一條條慢慢做,這樣有問題也能及時改正會不會更好
蘇軾將自己的想法與弟弟說了一遍,蘇轍聽了卻有些茫然。
相較于政治上還有些天真的哥哥,蘇轍是個更合格的政治家,在變法之事上也更保守。蘇軾能這么快被天幕影響是因為他與天幕一樣會基于百姓的利益去思考,相較而言,蘇轍身上守舊派印記更深。
兄弟倆少時一起讀書,觀念契合,感情甚篤。蘇軾的這種轉變讓蘇轍有些不安,他想不到如何反駁哥哥,但又沒有完全被哥哥說服,很怕兄弟倆會就此走上不同的道路。
蘇軾并沒有意識到弟弟的擔憂,他希望弟弟與自己一直站在一起,卻也不會因為弟弟不能接受自己的轉變,就覺得弟弟不再是弟弟。幼時讀書,同一篇文章尚且有不同看法,在政務上,若觀點有些差異也不奇怪啊
人天幕上的主播不也說要求同存異嘛
“王安石的走表,加上太后也出面求情,蘇軾才躲過一劫,被從輕發落,貶為黃州團練副使,由當地官員監視。就是在此期間,蘇軾開荒種地,自號東坡居士,才有了后來的東坡肉。在蘇軾自號東坡前,東坡肉是叫回贈肉,這個名稱也是有典故的。”
“宋神宗熙寧十年,黃河決口,洪水圍困徐州。時任徐州知府的蘇軾率領禁軍武衛營,親身和全城百姓筑堤抗洪保城。徐州百姓感念與他們共存亡的好知州,殺豬宰羊,擔酒攜菜去衙門慰勞。蘇軾推辭不過,親自指點家人制成紅燒肉,回贈給百姓。”
聽說會有一個與他們共存亡的好知府,即便是被告知了將來的水災,徐州百姓也沒那么害怕了。對于水旱災害,大部分百姓都習以為常了,如今還有個好知府給他們期盼,算是意外之喜。
“百姓吃了以后非常喜歡,稱之為回贈肉。回贈肉就成了徐州傳統名菜。烏臺詩案后,蘇軾貶謫黃州,因生活拮據,他又愛好美食,就會買最偏遠的豬肉,自己烹飪紅燒肉并寫食豬肉詩,因其號東坡居士,于是有了東坡肉的稱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