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此時,東坡肉并沒有廣為流傳,直到宋哲宗元佑四年,蘇軾二次來到杭州任知州。次年,浙西水災,但因蘇軾提前組織百姓疏浚西湖,筑堤建橋,并沒有釀成大災,還給西湖留下了與白堤齊名的名景蘇堤。”
“杭州百姓熱愛這位賢明的父母官,知道他喜歡吃豬肉,過年就抬豬擔酒給他拜年。蘇軾把百姓送來的豬肉燒成了東坡肉分給參加疏浚西湖的民工們,東坡肉從此成為了杭州流傳至今的名菜。”
“哇,這個蘇大人好好哦,元佑四年不知道是什么時候,我們能不能等到蘇大人來我們這啊”北宋的杭州百姓期盼道。
“因為蘇東坡是川人,所以東坡肉不僅屬于浙菜系,也屬于川菜系。有一說一,東坡肉在川菜也太格格不入了。畢竟大家對川菜的印象是麻辣,但東坡肉卻是不麻不辣。”
“當然了誰不喜歡蘇大學生,就像川中百姓至今對諸葛武侯念念不忘一樣,凡是蘇東坡貶謫到過的地方,誰都愛吹一句蘇東坡來過我們這當官。好官,從來不止被史書所記載,也會被百姓會世代銘記于心。”
“我們愛東坡居士從不止因他的文采,還因他對百姓的心意。蘇東坡一生仕途坎坷,不是被貶謫,就是在貶謫的路上,或許也有過煩悶灰心,但總體來說他留給后人的還是豁達,且不止于豁達。”
“無論遭遇什么不公,無論如何被貶謫,從不嫌棄官卑職小,總會認認真真去做官,努力為百姓撐起一片天。”
“兄長”聽到兄長一路被貶謫的未來,蘇轍有些擔憂。
“子由”蘇軾忽然道,“或是沒有天幕,這樣的經歷可真不好挨。”
“嗯”蘇轍有些不解。
“這小姑娘說的我都不怕貶謫了,竟還覺得貶謫也挺好”蘇軾笑道,“我們讀書科舉,不就是為了造福百姓嘛無論官大官小,在哪里為官,只要無愧于百姓就夠了。”
被貶謫說失落肯定有的,但百姓們的熱情,卻彌補了這落差。
蘇轍默然片刻道“兄長,我不如你”
蘇軾的這份豁達,即便是從小一起長得的蘇轍,也甚是嘆服。
“于蘇東坡類似的還有南宋辛棄疾,辛棄疾經常做出一點功績就要被別人摘果子,因為事歸正人還經常被人反手扣個不存在的罪名貶謫去更荒涼之地,再出成果再被摘果子。然不管遭遇了什么,當什么官,辛棄疾從不敷衍,總會將自己的責任擔起來。”
“相較于那些因官職小就嫌棄,一被貶官就抱怨懷才不遇,開始擺爛甚至辭官歸隱的文人,蘇東坡和辛棄疾正是一股清流。最妙的是兩人一樣還是在詩詞上并稱豪放派代表的蘇辛。”
“這個辛棄疾,我喜歡,可惜沒機會見一見”蘇軾嘆息道。
“沒關系”蘇轍冷臉道,“兄長以后還會有很多這樣相見卻見不到的遺憾。”
蘇軾我的弟弟是不是壞掉了